云影分初夏,莺语接残春。
渡边春水初涨,十亩碧鳞鳞。
烟外扁舟閒弄,翠袖凌风掠水,细碎动波纹。
雨湿巫山梦,浪涌洛川神。妆欲堕,情脉脉,最宜嗔。
尊移晚兴冉冉,罗袜袅香尘。
碗底朱缨射覆,帘下红牙按板,一石更留髡。
词谱银光纸,花醉玉堂人。
云影分初夏,莺语接残春。
渡边春水初涨,十亩碧鳞鳞。
烟外扁舟閒弄,翠袖凌风掠水,细碎动波纹。
雨湿巫山梦,浪涌洛川神。妆欲堕,情脉脉,最宜嗔。
尊移晚兴冉冉,罗袜袅香尘。
碗底朱缨射覆,帘下红牙按板,一石更留髡。
词谱银光纸,花醉玉堂人。
这首《水调歌头》描绘了夏日泛舟水绘庵的景象,充满了清新自然的气息和细腻的情感表达。诗人以细腻的笔触,将云影、莺语、春水、扁舟、翠袖、雨滴、浪涌等自然元素巧妙融合,营造出一幅生动的画卷。
首句“云影分初夏”,开篇即点明时节,云影与初夏相映成趣,为整首词定下了清新明快的基调。接下来,“莺语接残春”则通过莺啼声与即将逝去的春天相连接,表达了对春日的留恋之情。
“渡边春水初涨,十亩碧鳞鳞”描绘了春水初涨的景象,水面如碧玉般清澈,充满生机与活力。“烟外扁舟闲弄,翠袖凌风掠水,细碎动波纹”进一步展现了泛舟的乐趣,翠袖轻拂水面,波纹细碎,画面生动而富有诗意。
“雨湿巫山梦,浪涌洛川神”两句运用典故,借以表达情感的深沉与复杂,同时也增添了词作的文化底蕴。“妆欲堕,情脉脉,最宜嗔”则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,展现了人物情感的微妙变化,使得整个场景更加丰富立体。
“尊移晚兴冉冉,罗袜袅香尘”描绘了晚宴的场景,尊酒在手,晚风轻拂,香尘袅袅,营造出一种温馨而浪漫的氛围。“碗底朱缨射覆,帘下红牙按板,一石更留髡”则通过具体的活动细节,展现了宴会中的热闹与欢愉。
最后,“词谱银光纸,花醉玉堂人”以“词谱”和“玉堂人”为喻,既体现了文学创作的高雅,也暗示了宴会中宾客们的风雅与才华横溢,整首词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,也展现了文人墨客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追求。
综上所述,《水调歌头》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的佳作,更是通过对人物情感的细腻刻画,展现了清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,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。
太华五千仞,长河九万里。
山川每蕴玉,人物多君子。
丞相朝所宗,太尉国之纪。
若人惟杰出,济世承馀祉。
趋庭遵教义,博物兼文史。
奇声振宛洛,雅论穷名理。
伊余苦疲病,寂寞罕宾游。
不言驱驷马,于焉访一丘。
缟纻始云赠,胶漆乃相投。
优枕空长想,骖蹇遂无由。
忽此承来翰,华藻殊辉焕。
虽则滥吹嘘,可以蠲忧叹。
怀袖终不灭,掌握方留玩。
和风初应律,山莺已复新。
芳菲徒自好,节物不关人。
劳歌虽有曲,无以报阳春。
沧房焕东霞,紫造浮绛晨。
双德秉道宗,作镇真伯藩。
八台可盻目,北看乃飞元。
清净云中视,眇眇蹑景迁。
吐纳洞岭秀,藏晖隐东山。
久安人事上,日也无虚间。
岂若易翁质,反此孩中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