碧玉周遭已万竿,补篱编槿护檀栾。
直须移却门前影,留得前山入坐看。
碧玉周遭已万竿,补篱编槿护檀栾。
直须移却门前影,留得前山入坐看。
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竹林的喜爱与欣赏之情。首句“碧玉周遭已万竿”,以碧玉比喻新长出的竹子,形象地描绘了竹林的茂盛景象,仿佛一片片碧玉环绕四周,生长着成千上万竿竹子。接着,“补篱编槿护檀栾”一句,通过“补篱”和“编槿”的细节,展现了诗人精心照料竹林的情景,用篱笆和槿木保护着竹子,使其免受外界侵扰,营造出一种温馨和谐的氛围。
“直须移却门前影,留得前山入坐看。”这两句诗则表达了诗人希望将竹林的美景延伸到自己的视线中,甚至想要移动门前的阴影,以便更好地欣赏远处山峦的景色。这种愿望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,也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、追求心灵宁静的境界。整首诗通过对竹林的细腻描绘和情感表达,展现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。
智力苦不足,黎氓殊未安。
忽从新命去,复隔旧寮欢。
晓路整车马,离亭会衣冠。
冰坚细流咽,烧尽乱峰寒。
耆老相饯送,儿童亦悲酸。
桐乡寄生怨,欲话此情难。
遥夜独不寐,寂寥蓬户中。
河明五陵上,月满九门东。
旧知亲友散,故园江海空。
怀归正南望,此夕起秋风。
万朵照初筵,狂游忆少年。
晓光如曲水,颜色似西川。
白向庚辛受,朱从造化研。
众开成伴侣,相笑极神仙。
见焰宁劳火,闻香不带烟。
自高轻月桂,非偶贱池莲。
影接彫盘动,丛遭恶草偏。
招欢忧事阻,就卧觉情牵。
四面宜绨锦,当头称管弦。
泊来莺定忆,粉扰蝶何颠。
苏息承朝露,滋荣仰霁天。
压栏多尽好,敌国贵宜然。
未落须迷醉,因兹任病缠。
人谁知极物,空负感麟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