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山万屻翠巃嵷,再进竿头路可通。
昔日隐峰何处去,空留一锡白云中。
曹山万屻翠巃嵷,再进竿头路可通。
昔日隐峰何处去,空留一锡白云中。
这首诗描绘了宝林寺六景之一的掷锡峰,以曹山的万层翠峦起笔,展现出一种壮丽的自然景观。诗人通过“再进竿头路可通”这一句,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相融合,暗示着在攀登人生高峰的过程中,总有新的道路可以探索和发现。接下来,“昔日隐峰何处去,空留一锡白云中”两句,运用了隐喻的手法,将掷锡峰的历史故事融入其中,似乎在讲述着一位隐士的故事,他曾经在此留下了一根锡杖,如今人已远去,只留下那根象征着智慧与修行的锡杖,与白云相伴,成为山间永恒的见证。整首诗通过对掷锡峰的描写,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,更蕴含了对人生、历史与自然之间深刻联系的思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