是谁曾种白玻璃,夐绝寒荒一点奇。
不厌垄头千百树,最怜窗下两三枝。
幽深真似离骚句,枯健犹如贾岛诗。
吟到月斜浑未已,萧萧鬓影有风吹。
是谁曾种白玻璃,夐绝寒荒一点奇。
不厌垄头千百树,最怜窗下两三枝。
幽深真似离骚句,枯健犹如贾岛诗。
吟到月斜浑未已,萧萧鬓影有风吹。
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徐玑所作的《梅(其二)》,主要描绘了一幅清冷而孤高的梅花图景。首句“是谁曾种白玻璃”,以奇特的比喻,将梅花比作透明的白玻璃,形象地展现了梅花晶莹剔透的质地和洁白无瑕的色泽。次句“夐绝寒荒一点奇”进一步强调了梅花在寒冷荒芜之地的独特存在,给人以惊艳之感。
接下来的两句“不厌垄头千百树,最怜窗下两三枝”,诗人表达了对梅花繁茂生长的欣赏,尤其是窗前那几枝疏影,更显其静谧与雅致。诗人将梅花的幽深韵味与屈原的《离骚》相提并论,暗示其高洁的品质和深远的文化内涵;又将其坚韧的姿态与贾岛的诗歌风格相比,赞美其简洁而有力的特点。
尾联“吟到月斜浑未已,萧萧鬓影有风吹”,诗人沉浸在对梅花的欣赏中,直至月色西沉仍未停止,自己鬓边的风声也仿佛与梅花的萧瑟相应和。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,传达出诗人对梅花深深的喜爱和对其精神品格的赞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