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蕴动之机,动彰静之理。
譬如水与波,岂能别彼此。
攀跻讵非劳,宴息因至止。
随照乃失宗,归根尽得旨。
虚室设有云,糟柏而已矣。
静蕴动之机,动彰静之理。
譬如水与波,岂能别彼此。
攀跻讵非劳,宴息因至止。
随照乃失宗,归根尽得旨。
虚室设有云,糟柏而已矣。
这首诗《静室》由清朝的乾隆皇帝弘历所作,通过深邃的哲理思考,探讨了动静之间的关系以及内心的宁静与自我认知的重要性。
首句“静蕴动之机,动彰静之理”,开篇即揭示了静与动的辩证关系,静中蕴含着动的可能,而动则彰显了静的本质。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,如同水与波,看似分离,实则不可分割,体现了宇宙万物的和谐统一。
接下来,“譬如水与波,岂能别彼此”一句,以水和波的比喻,形象地说明了静与动之间难以区分的本质联系,强调了两者在自然界中的共生共存。
“攀跻讵非劳,宴息因至止”则进一步阐述了追求与休息之间的关系。攀爬山峰固然辛苦,但达到休息的时刻,心灵得到了释放。这里隐含了人生的追求与放松、奋斗与休息之间的平衡之道。
“随照乃失宗,归根尽得旨”表达了对内心深处自我认知的追求。随波逐流可能会迷失自我,只有回归本源,才能真正理解生活的真谛。这不仅是对个人修养的倡导,也是对内在精神世界的探索与追求。
最后,“虚室设有云,糟柏而已矣”以简练的语言,描绘了一幅空灵的画面。在空旷的室内,云雾缭绕,仿佛是糟柏(一种象征高洁品质的植物)的象征,寓意着在宁静的环境中,心灵得以净化,品格得以升华。
整首诗通过对静与动、追求与休息、自我认知与内心净化的深刻思考,展现了作者对于人生哲学的独到见解,以及对内心世界细腻的感悟。
襄阳城外西南阿,秋风江渚生白波。
渚宫神女老龙子,手把瑶华双踏歌。
双踏歌,醉晴日,娇比春花红欲滴。
紫绡衣袂青霞裳,绿髻如云高一尺。
佩环解下明月珠,五色虹光照秋碧。
郑生所遇天下奇,乐莫乐如初相知。
桑田沧海几更变,天上人间多别离。
蔚君家在襄阳住,皎皎清标䫫交甫。
携琴合向万山中,莫作书堂近江渚。
向来神女亦化龙,时复寻珠起风雨。
脱屣东华尘,结庐太湖滨。
蓬藋开小径,桑麻接比邻。
金门玉堂梦不到,烟蓑雨笠情相亲。
东风二月桃花雨,布谷飞来向人语。
一犁初破陇头春,黄犊出栏健如虎。
西山不知谁采薇,南山不知谁采芝。
我耕我田食我粟,岁晚复有冰壶齑。
悲歌笑宁戚,夜半犹未已。
人间闲是非,何用污牛耳。
绿阴系牛春昼闲,樵童随我看青山。
日莫归来一壶酒,牛棘花前开笑口。
笑问侬家子若孙,知我犁锄佳趣否?
岂不见苏秦为无二顷田,六印累累苦奔走。
到了落祸坑,虚名何足取。鹿门庞,真我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