放舟前溪水,水文白如练。
风吹丝袅袅,惊起沙中燕。
放舟前溪水,水文白如练。
风吹丝袅袅,惊起沙中燕。
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江南水乡画卷。诗人以“放舟前溪水”开篇,巧妙地将读者引入一个宁静而清新的水世界。水面上的波纹如同白色的丝线,细腻而纯净,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。“水文白如练”一句,运用了比喻的手法,将水面的波纹比作洁白的绸带,形象地展现了水的清澈与流动之美。
接着,“风吹丝袅袅”一句,通过微风轻拂水面,使得波纹轻轻摇曳,如同细丝般飘动,进一步渲染了水面上的动态美。这一细节描写,不仅增加了画面的动感,也暗示了自然界的和谐与生机。
“惊起沙中燕”则是对整个场景的点睛之笔。随着微风的吹动,原本静止的水面下,一群燕子被惊扰而出,它们或低飞掠过水面,或在空中盘旋,为这幅宁静的画面增添了几分活泼与灵动。这一瞬间的动态对比,使得整个画面更加丰富和生动,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切感受和赞美之情。
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,通过对水、风、燕等元素的细腻描绘,营造出一幅充满生机与美感的江南水乡图景,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热爱。
被东风吹送,都看尽、蜀三川。
向涪水西来,东山右去,剑阁南旋。
家家露餐风宿,数旬间、浑不见炊烟。
踏遍王孙草畔,眼明帝子城边。
万家赤子日高眠。
丝管夜喧阗。
自梓遂而东,岷峨向里,汉益从前。
人人里歌涂咏,愿君侯、长与作蕃宣。
我愿时清无事,早归相伴华颠。
家住峨山趾。
暑风轻、双泉漱玉,五坡攒翠。
坡上主人归无计。
梦泛沧波清泚。
曾拜奏、前旒十二。
愿上皇华将亲去,及翁儿、未老相扶曳。
乘款段,过闾里。
玺书未报人相谓。
倚西风、胡尘涨野,隐忧如猬。
就似东门贤父子,祗恐荣亲犹未。
待洗尽、岷峨憔悴。
便把手中长杓柄,为八荒,更作无边施。
却上表,乞归侍。
独立西风里。
渺无尘、明河挂斗,碧天如洗。
_鹊楼前迎风处,吹堕乘槎星使。
弄札札、机中巧思。
织就天孙云锦段,尚轻阴、朱阁留纤翳。
亲为挽,天潢水。
等闲富贵浮云似。
须存留、几分清论,护持元气。
曾把古今兴亡事,奏向前旒十二。
虽去国、言犹在耳。
念我独兮谁与共,谩凝思、一日如三岁。
夜耿耿,不皇寐。
只记来时节。
又三年、朱炜过了,恰如时霎。
独立薰风苍凉外,笑傍环湖花月。
多少事、欲拈还辍。
扶木之阴三千丈,远茫茫、无计推华发。
容易过,三十八。
此身待向清尊说。
似江头、泛乎不系,扁舟一叶。
将我东西南北去,都任长年旋折。
风不定、川云如撇。
惟有君恩浑未报,又故山、猿鹤催归切。
将进酒,缓歌阕。
多少龙头客。
数从前、何官不做,清名难得。
万里将旜归报汉,青锁还应催当夕。
又一叶、扁舟去国。
许史庐前车成雾,未如公、正怕云霄逼。
留不尽,二三策。
一声千里楼前笛。
遏天涯、浮云不断,镇长秋色。
试上层楼分明看,无数水遥山碧。
问此意、有谁曾识。
独抱孤衷苍茫外,满阑干,都是长安日。
终有待,佐皇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