愚公移山骨成丘,精卫塞海徒怀忧。
岂知天台万壑里,一夜绝险成安流。
筑堤回波谁始谋,艾斋老人今白头。
老人头白何所求,名与此水俱千秋。
愚公移山骨成丘,精卫塞海徒怀忧。
岂知天台万壑里,一夜绝险成安流。
筑堤回波谁始谋,艾斋老人今白头。
老人头白何所求,名与此水俱千秋。
这首明代诗人顾清的《黄岩有水出天台下》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场景:愚公般的决心和精卫填海的坚韧精神在诗中被赋予了新的寓意。愚公移山的坚韧不拔,象征着艾斋陈君招募乡人治理恶溪的决心;精卫填海的执着,暗指他们面对险恶水流的不懈努力。诗人以“一夜绝险成安流”赞美工程的迅速和成效,展现了人们改造自然的智慧和力量。
筑堤回波的创举,首倡者艾斋老人虽已白发苍苍,但他的贡献将永载史册,如同那河流的名字一样,与世长存。“名与此水俱千秋”表达了对老人无私奉献的敬仰,以及对这一工程深远影响的期许。
整首诗寓言深刻,既赞扬了人们的实干精神,又寄寓了对历史人物的敬意,体现了明朝文人对于地方治理和社会进步的关注。
我生不及曹溪卢,一定与岁终荣枯。
西游两月数千里,耳目总被江山驱。
家林忽忆荔枝节,洒若瑞露浇尘肤。
青堤翠浦少隙地,绣幔不屑围名姝。
筠笼首荐四月八,光价未便倾坤隅。
天浆异种熟壮夏,水晶火齐难精粗。
涪翁误赏廖家䋏,恰似江芡誇蠙珠。
福州胜画亦足味,敢与进奉争芳腴。
东坡日啖三百颗,齿颊肯挂松江鲈。
荔仙亭上赋归去,炎云烂熳沧洲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