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郎佛刹接西土,谁敢招提境中住。
老贤元是住山人,拄杖无心自来去。
山中猿鹤不须惊,明朝听打禾山鼓。
鼓声新响振人天,水禽草木咸歌舞。
夜郎佛刹接西土,谁敢招提境中住。
老贤元是住山人,拄杖无心自来去。
山中猿鹤不须惊,明朝听打禾山鼓。
鼓声新响振人天,水禽草木咸歌舞。
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老贤者在夜郎佛刹附近的山中隐居的生活状态,以及他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。诗中的“夜郎佛刹接西土”开篇即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、与世隔绝的氛围,暗示了老贤者的超然脱俗。接着,“谁敢招提境中住”一句,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对老贤者独自行走于山林间,不受世俗拘束的赞美。
“老贤元是住山人,拄杖无心自来去”进一步刻画了老贤者自由自在、随性而行的形象,拄杖成为他与自然世界沟通的工具,而非束缚。这种生活态度,既是对自然的敬畏,也是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和追求。
“山中猿鹤不须惊,明朝听打禾山鼓”则展现了老贤者与山中动物的和谐相处,猿鹤听闻其来,不需惊慌,反而期待着第二天的“打禾山鼓”,这不仅体现了他对自然界的尊重,也暗示了他与周围环境的紧密联系和相互影响。
最后,“鼓声新响振人天,水禽草木咸歌舞”将画面推向高潮,通过鼓声的传播,不仅震动了人间,也激发了天上和地下的生命活力,水禽草木皆随之起舞,生动地描绘了一幅万物同乐、生机勃勃的景象。这一句不仅赞美了老贤者的影响力,也寓意着他所倡导的和谐共生理念,能够跨越界限,触动人心,激发万物的生命力。
整体而言,这首诗通过对老贤者隐居生活的细腻描绘,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景,以及对自由、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赞美。
金风吹遍,剩隋家堤影,江皋书屋。
一洗近来荒索气,玉髓兰膏同沐。
四壁虽空,芙蓉相对,还压新篘熟。
催归小艇,渔歌声振林木。
应为毫底花繁,逢春调弄,占尽三生福。
沈约郊居多赋草,雌霓连蜷谁读。
七尺珊瑚,百年轩冕,孰与餐松菊。
让君高啸,世间馀子豚犊。
凤城春黑。倏冷到罗衾,教人痛惜。
王谢门风,林下一时标格。
新妆总看大雁,花钿送、阳昌酒值。
静夜挥毫并坐,听数声羌笛。更念我游多添恻恻。
但走马归来,床头无色。相劝忘忧,屈指江南江北。
黄尘忽栖玉镜,话依稀、莫闻将息。
良友同心卧内,尽此生难得。
閒心万种,惟有秋难著。
孤雁不禁寒,又边鼓、吹开画阁。
曾移小舸,吹笛弄江烟,多少事,耐寻思,斜倚阑干角。
新添白发,回首平生错。
无故踏征尘,早辜负、花间翠箔。
飞觥相属,同是客中人,檀板急,舞裙轻,赢得肌如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