破坏衣冠得自由,三推故事亦休休。
乐工不解兴亡恨,犹向人家送土牛。
破坏衣冠得自由,三推故事亦休休。
乐工不解兴亡恨,犹向人家送土牛。
这首诗《立春二首(其二)》由清代末年到近现代初期的诗人曹家达所作,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对历史变迁与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。
首句“破坏衣冠得自由”,描绘了社会变革中个体获得解放的情景。这里的“衣冠”象征着传统束缚与社会规范,诗人以“破坏”这一动作,展现了打破旧秩序、追求自由的精神。这不仅是对个体层面的自由追求,也暗含了对社会进步和变革的肯定。
次句“三推故事亦休休”,则进一步阐述了历史进程中的循环与终结。这里的“三推”可能指代某种反复或轮回的过程,而“休休”则暗示了最终的终止或结束。这句话既是对历史周期性变化的观察,也是对过去与未来之间界限的思考,体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和历史规律的深刻理解。
后两句“乐工不解兴亡恨,犹向人家送土牛”则将视角转向了社会文化层面。乐工是古代音乐表演者,此处用“乐工”代表了民间艺术和文化的传承者。诗人指出,即使在社会巨变之后,这些艺术形式仍然延续,仿佛对历史的兴衰无动于衷。然而,“犹向人家送土牛”这一细节,实际上蕴含了对传统文化生命力的赞美,同时也暗示了人们在面对历史更迭时,对于传统价值的坚守与传承。
整体而言,这首诗通过对个体自由、历史循环、文化传承等主题的探讨,展现了诗人对复杂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和人文关怀。它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情感体验,也触及了更广泛的社会和历史议题,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艺术魅力。
饮马长城下,雪深水且寒。
从军乐从谁,歌舞出蓟门。
我公秉斧钺,帷幄不下坛。
煌煌麒麟袍,峨峨神羊冠。
鼓行疾先登,申令独取残。
中权养善木,前茅沙河川。
乌占楚幕空,鹳鸣感东山。
一言挟纩温,投醪万人欢。
如林托后乘,同心谅非难。
振旅论奇功,麟阁永不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