树回岚合四窗青。霭色流微靓。点点春螺过江影。
藐含情。苍茫下有波千顷。
非烟不雨,似诗疑画,恐此意,在湘衡。
树回岚合四窗青。霭色流微靓。点点春螺过江影。
藐含情。苍茫下有波千顷。
非烟不雨,似诗疑画,恐此意,在湘衡。
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色与自然之美,充满了诗意与哲学意味。"树回岚合四窗青",开篇即以四窗之景引入,青翠的树木与缭绕的山岚交织在一起,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氛围。"霭色流微靓",雾气轻盈地在空中流动,增添了几分朦胧之美。
"点点春螺过江影",春日里细小的螺纹在江面上轻轻滑过,仿佛是大自然的乐章,生动而富有韵律感。"藐含情",这四个字将江面的波纹赋予了情感,暗示着自然界的每一份变化都蕴含着深邃的情感。
"苍茫下有波千顷",视野逐渐开阔,千顷波涛在苍茫之中展现,展现出大自然的广阔与壮丽。"非烟不雨,似诗疑画",这里将眼前的景象比作诗和画,强调了其艺术性和审美价值,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。
"恐此意,在湘衡",最后两句则引出了诗人对于这种意境的思考,似乎是在湘衡之地找到了共鸣,表达了对这种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存状态的向往与追求。
整体而言,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,展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中对自然美的独特理解和表达方式,充满了哲理与美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