隔林茅屋到嫌迟,屧步溪边欲访谁。
借问手中筇竹杖,当年可是右军遗。
隔林茅屋到嫌迟,屧步溪边欲访谁。
借问手中筇竹杖,当年可是右军遗。
这首诗由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,名为《董源苍岚拄杖》。诗中描绘了一幅静谧而富有禅意的画面,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历史的深刻感悟。
首句“隔林茅屋到嫌迟”,以“嫌迟”二字,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景致的期待与向往,同时也暗示了旅程的悠长与探索的意味。林中的茅屋仿佛是心灵的归宿,但距离的遥远却让这份期待变得稍显焦急,营造出一种既宁静又略带期待的氛围。
次句“屧步溪边欲访谁”,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探索与寻找的主题。诗人轻步于溪边,似乎在寻找着什么,或是与某人相会,或是与自然对话。这里的“访谁”不仅指向具体的某个人物,更蕴含了对精神世界中某种理想或智慧的追寻。
“借问手中筇竹杖,当年可是右军遗。”这一句则将主题引向了历史与传承。筇竹杖作为古代文人雅士的象征,不仅承载着实用的功能,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和历史记忆。诗人借手中的竹杖,询问是否曾属于古代的书法大家王羲之(右军),以此表达了对古人智慧与艺术的敬仰,以及对传统美学与生活方式的追慕。
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对历史文化的深沉思考,展现了弘历作为一位帝王对于自然之美和人文精神的独到见解。诗中流露出的不仅是对美的追求,更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反思,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深深眷恋。
结绮茅亭,傍邻谢馆,遥指静坊春霁。
閒修画谱,宜有词仙占得,翩翩多媚。
倚醉玉搔曼舞,偎香步、摇飞翠。
对倦途向往,离情铸爱,风露谁计。十里。
芳尘消脸际。未损旧时殊丽。省横塘迢递。
认紫水罗裙,溅痕尽弃。
几许柔肠回处,偏生素心灵气。
燕来却入室双双,好教一笑迎睇。
大江东去,高城北望,愁萦旧梦宣华。
魂断夜潮,神游故国,那堪满目尘沙。禁骑逐羊车。
对青镫无语,霜鬓寻加。
怕问中原,不知今日是谁家。还听隐隐悲笳。
念离宫淡月,上苑凄花。
一片素怀,千行别泪,伤心只自堪嗟。山外夕阳斜。
想茂陵烟树,空老啼鸦。
叶乱长安,凤楼何处恨无涯。
无名风浪,全家兵火,滔天四壁横流。
千犬吠声,三巴度劫,承平自此长休。身世付扁舟。
正小桃迎客,花外天游。
梦醒良痴,一肩担尽古今愁。山窗净洗双眸。
笑蚕丛地隔,蠹粉香留。高谊太邱。
馀生上海,凭它天下阳秋。红日射潮头。
恐国门东望,人瞰雠犹。
藏作名山信史,麋鹿待长洲。
千山啼杜宇。北风萧萧兮,报公归去。
记别凉秋,正六飞西幸,玉京无主。
二十年华,全换了、地维天柱。
半世咸阳,清泪铜仙,灞陵秋雨。春到梅花红处。
问鬓雪三生,夏峰年谱。
厄运龙蛇,竟一笺如谶,玉棺天路。
马鬣新封,乾净是、先朝黄土。
谥取江淹名子,燕山万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