葱茜竹林下,秋来多独往。
岂无夕禽喧,固胜人语响。
欲咏葛天歌,支离难自强。
何如默默为,中心亦怠赏。
葱茜竹林下,秋来多独往。
岂无夕禽喧,固胜人语响。
欲咏葛天歌,支离难自强。
何如默默为,中心亦怠赏。
这首诗名为《杂诗(其一)》,由宋代诗人沈辽所作。诗中描绘了诗人独自漫步于葱郁竹林下的情景,秋日的宁静与内心的沉思交织在一起。
首句“葱茜竹林下”,以“葱茜”形容竹林的茂盛与青翠,营造出一片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。接着,“秋来多独往”点明时间与行动,秋风送爽,诗人选择独自前往竹林,暗示他寻求内心宁静的愿望。
“岂无夕禽喧,固胜人语响”两句形成对比,一方面表达了对自然界声音的喜爱,认为鸟鸣声虽喧闹,却比人类的嘈杂更显得和谐悦耳。这种对比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,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纷扰的厌倦。
“欲咏葛天歌,支离难自强”则透露出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。葛天歌是古代传说中的远古乐歌,象征着原始的纯真与和谐。然而,诗人自感支离破碎,难以完全融入或表达这种理想状态,流露出一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。
最后,“何如默默为,中心亦怠赏”表达了诗人最终的选择——保持沉默,内心已足够满足。这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,也是对自我心灵平静的追求与肯定。
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转折,展现了诗人对自然、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思考与感悟,以及在现代社会中寻找精神寄托的努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