柳丝未可折,芳草茁未芽。
徘徊西郊道,惆怅落日霞。
柳丝未可折,芳草茁未芽。
徘徊西郊道,惆怅落日霞。
这首诗描绘了送别时的场景与情感,充满了离别的哀愁和对未来的憧憬。
首句“柳丝未可折”,以未成熟的柳枝暗示送别者内心的不舍与不忍,柳树在古代常被用来象征离别,未可折不仅表达了对柳枝的怜惜,也隐含了对即将分别的友人的深情。
次句“芳草茁未芽”,通过未长出芽的嫩绿芳草,进一步渲染了离别时的清新而又略带伤感的氛围。芳草的生长预示着时间的流逝,也暗喻着离别后各自生活的开始。
“徘徊西郊道”一句,诗人通过自己的行动——在西郊的路上来回走动,表现了送别时的不舍与迷茫。西郊道可能象征着通往未知的路,徘徊则表达了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对过去的留恋。
最后一句“惆怅落日霞”,将情感推向高潮。落日的余晖映照在云霞上,形成美丽的景象,但同时也是对时光流逝、离别即将到来的感慨。惆怅二字直接点明了诗人内心的情绪,对朋友离去的不舍与对美好时光消逝的无奈交织在一起,营造了一种既美丽又略带忧伤的意境。
整体而言,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,展现了送别时复杂而深刻的情感体验,既有对友情的珍视,也有对未来的期待,以及对时光易逝的感慨,是明代文人情感表达的一种典型方式。
皇祖有训。民可近。不可下。民惟邦本。本固邦宁。
予视天下愚夫愚妇。一能胜予。怨岂在明。
不见是图。予临兆民。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。
为人上者。奈何不敬。训有之。内作色荒。外作禽荒。
甘酒嗜音。峻宇雕墙。有一于此。未或不亡。
惟彼陶唐。有此冀方。今失厥道。乱其纪纲。
乃底灭亡。明明我祖。万邦之君。有典有则。
贻厥子孙。关石和钧。王府则有。荒坠厥绪。
覆宗绝祀。呜呼曷归。予怀之悲。万姓仇予。
予将畴依。郁陶乎予心。颜厚有忸怩。弗慎厥德。
虽悔可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