度挟扪青玉,临深坐绿苔。
水从双剑下,山挟两龙来。
春暖花惊雪,林空石迸雷。
尘缨聊此濯,欲去首重回。
度挟扪青玉,临深坐绿苔。
水从双剑下,山挟两龙来。
春暖花惊雪,林空石迸雷。
尘缨聊此濯,欲去首重回。
这首诗描绘了开先寺内瀑布的壮丽景象,诗人以细腻的笔触,展现了自然界的雄奇与静谧之美。
首联“度挟扪青玉,临深坐绿苔”,诗人以“度”字开篇,仿佛引领读者穿越层层云雾,来到瀑布之侧。接着,“扪青玉”形象地描绘了瀑布从高处倾泻而下的壮观景象,如同青色的玉石被轻轻触摸,既生动又富有诗意。“临深坐绿苔”则将视角拉近,诗人坐在湿润的绿苔上,感受着瀑布带来的清凉与宁静,营造出一种亲近自然、超然物外的氛围。
颔联“水从双剑下,山挟两龙来”,进一步描绘了瀑布的源头与周围的环境。这里运用了“双剑”和“两龙”的比喻,既形象地表现了水流的形态,也增添了神话色彩,使画面更加生动有趣。同时,山与水的相互映衬,展现出大自然的和谐与壮美。
颈联“春暖花惊雪,林空石迸雷”,这两句诗巧妙地将季节、花卉、森林与雷声结合在一起,形成鲜明对比。春天的温暖让花朵似乎在惊叹于雪花的美丽,而空旷的树林中,雷声却如石破天惊,给人以震撼之感。这种对比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,也暗示了自然界中不同元素之间的互动与影响。
尾联“尘缨聊此濯,欲去首重回”,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深陶醉与不舍。这里的“尘缨”象征着世俗的烦恼与束缚,诗人通过“濯”这一动作,仿佛在洗涤心灵,暂时摆脱了尘世的纷扰。然而,面对如此令人向往的自然美景,诗人又产生了留恋之情,甚至有“欲去首重回”的感慨,流露出对自由与美的追求与向往。
综上所述,这首诗通过对开先寺瀑布景观的细致描绘,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与和谐,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与对自由生活的向往。
赤日黄尘一点无,负山临水是幽居。
爽如瑞露零仙掌,清似寒冰贮玉壶。
孤艇过时惊宿鹭,湿烟深处乱风蒲。
翛然欲弃人间去,天际联翩谁与俱。
我居山阴古大泽,四顾茫茫烟水白。
平时辙迹所不到,玉树郎君肯来客。
衡门仅可俯首过,陋室真成容膝迮。
木盘设食菜数箸,共饱知君不予责。
期年相从无夜旦,一日复有千里隔。
送君津头泪如绠,老身恨不生羽翮。
江湖道崄非一二,触处兢畏真良策。
从今日望平安书,我欲灯前手亲拆。
成都城南万里桥,芦根蘋末风萧萧。
映花碾草钿车小,驻坡蓦涧青骢骄。
入门翠径绝窈窕,临水飞观何岧峣。
判无功名著不朽,惟仗诗酒宽亡聊。
迎霜早已足雉兔,微冷便欲思狐貂。
喜看缕脍映盘箸,恨欠斫蟹加橙椒。
坐中谭侯天下士,龙马毛骨矜超遥。
乌犀白纻谪仙样,但可邂逅不可招。
今年一战馘馀子,风送六翮凌青霄。
美人再拜乞利市,醉墨飞落生蛟绡。
我衰于世百无用,十年不趁含元朝。
华缨肯傍萧飒鬓,宝带那束龙钟腰。
祝君好去事明主,日望分喜来渔樵。
游谈引类亦细事,寄酒且解相如消。
舟中如甑炊,端坐畏暍死。
未能踏增冰,且复呼艇子。
纤纤新月低,玉钩沈野水。
微风生蘋末,尘抱真一洗。
可怜黄山塔,突兀暮烟里。
依然十年前,看我行万里。
两桨且勿摇,横舟小滩尾。
得诗偶长吟,宿鹭为惊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