灵魄自沉浮,从来任浊流。
愿从深处得,不向暗中投。
圆月时堪惜,沧波路可求。
沙寻龙窟远,泥访蚌津幽。
是宝终知贵,唯恩且用酬。
如能在公掌,的不负明眸。
灵魄自沉浮,从来任浊流。
愿从深处得,不向暗中投。
圆月时堪惜,沧波路可求。
沙寻龙窟远,泥访蚌津幽。
是宝终知贵,唯恩且用酬。
如能在公掌,的不负明眸。
这首诗名为《浊水求珠》,出自唐代诗人项斯之手。全诗通过对浊流中沉浮灵魄的描绘,表达了诗人对于珍宝(即智慧和才能)的追求以及对其价值的认识。
"灵魄自沉浮,从来任浊流"两句,以比喻的方式说明诗人对于内心世界的探索和对于外界变化的顺应。这里的“灵魄”指代诗人的精神或灵魂,而“浊流”则象征着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。
接下来的"愿从深处得,不向暗中投"表达了诗人对于智慧和才能的渴望,希望能从深邃而复杂的事物中获得真知,而不是盲目地追求。
"圆月时堪惜,沧波路可求"则是对时间和机遇的珍视。诗人认为,在圆满如月之时,我们应当珍惜每一分每一秒,因为在生活的长河中,有许多值得寻觅的途径。
"沙寻龙窟远,泥访蚌津幽"两句,用了寻找传说中的龙窟和探访深邃水域中蚌壳的隐喻,表达诗人对于知识和才能的不懈追求,即使是再艰难、再遥远的目标也要去努力实现。
"是宝终知贵,唯恩且用酬"强调了智慧和才能一旦被发现,其价值将会被世人认识,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这种宝贵之物的感激之情,并希望能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回报这份恩赐。
最后,"如能在公掌,的不负明眸"则是诗人的自信与期许,若能将这些智慧和才能握于手中,将不会辜负自己的期待和努力。
总体来说,这首诗通过对浊流中的珍珠(灵魂、智慧、才能)的追求,展现了诗人对于精神价值的探索和自我实现的坚持。
昔游东山日,览古肇新宫。
徐令实经营,弦诵溢其中。
阅兹奄三年,离滞心莫同。
我舟非不维,柰此西逝风。
乃子胡德余,于迈远从公。
朝旦发龙津,暮栖依瑞洪。
湖山没如拳,波途浩难穷。
伫瞻有深怀,贻谣勤坚崇。
浮海伤固穷,逾河叹诚迈。
濯缨万里流,高视九州外。
功成奔运徂,气至流飙代。
凄凄秋柯零,冉冉春条媚。
周览倦河坝,孤悰冀岩濑。
道以沉寂超,赏与崇深会。
岂惟超远情,亦因谢尘籁。
聿想山中人,风吹女萝带。
折麻凌险屼,采秀越森荟。
眷弥志终申,独往竟谁碍。
嵉嵉太行峰,峣峣百门对。
抗手别故欢,乘云美烟瀣。
水面风来闻磬声,玉虚台殿俯清泠。
年来晴雨无凭准,我欲云阶暂乞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