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儿年十四,三五不知八。
源流于其母,造化保太察。
小儿十岁周,松竹不知对。
吾休置奴婢,天遣供井碓。
我昔训童多,虚受人家怨。
愚智暗中分,何以偿渠愿。
怪我自生儿,寒窗仍未睹。
亲朋责我苛,诲之非莽卤。
易教委虚谈,过庭祗取笑。
谁将蝴蝶飞,勒作秋蝉叫。
乃舅久从游,村巫语又听。
身死欲葬埋,发掘安可凭。
两世太平山,此墓何人主。
有房既分派,无息堪应举。
农商攀不及,矧乃君子儒。
生前聊尔尔,没后真卑污。
他日主我丧,通经得两郎。
试之以巨创,整整到大祥。
愿汝且康健,送我归山岗。
大儿年十四,三五不知八。
源流于其母,造化保太察。
小儿十岁周,松竹不知对。
吾休置奴婢,天遣供井碓。
我昔训童多,虚受人家怨。
愚智暗中分,何以偿渠愿。
怪我自生儿,寒窗仍未睹。
亲朋责我苛,诲之非莽卤。
易教委虚谈,过庭祗取笑。
谁将蝴蝶飞,勒作秋蝉叫。
乃舅久从游,村巫语又听。
身死欲葬埋,发掘安可凭。
两世太平山,此墓何人主。
有房既分派,无息堪应举。
农商攀不及,矧乃君子儒。
生前聊尔尔,没后真卑污。
他日主我丧,通经得两郎。
试之以巨创,整整到大祥。
愿汝且康健,送我归山岗。
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藻所作,名为《叔嘉叔平既斩衰祝之以诗》。诗中描述了诗人对于两个儿子的教育和期望。大儿子十四岁,似乎还未完全理解世间事,他的行为源于母亲的影响,而母亲又受到自然法则的保护。小儿子十岁,对松竹等事物的认知尚浅。诗人决定不雇佣奴婢,而是让孩子们自力更生,如井臼之事。
诗人反思自己过去的教育方式,虽曾教导众多孩童,却也招致他人误解和怨言。他认为智慧与愚钝在暗中自分,难以满足所有人的期待。他对大儿子未能及时接受教育感到遗憾,同时面临亲友的指责,认为自己的教导过于严格。他认为教育不能空谈,而应实践,但孩子们并未因此有所长进,反而常被嘲笑。
诗人还提到,由于受到舅舅和村巫的影响,对于死后的事情产生了疑惑,担心死后墓地的归属问题。他感叹人生短暂,即使身为君子儒者,也无法改变贫贱的命运。他希望将来有人能通晓经书,主持他的丧事,但孩子们的表现让他失望。最后,诗人祝愿孩子们健康,自己则希望能落叶归根,回归山林。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子女教育的深思和对生活的感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