处士柴桑屋,将军细柳营。
穷通观世变,离合见人情。
花不求春艳,器当思晚成。
窝中足安乐,何必传无名。
处士柴桑屋,将军细柳营。
穷通观世变,离合见人情。
花不求春艳,器当思晚成。
窝中足安乐,何必传无名。
这首诗是于石在宋末元初时期创作的,名为《次韵潘天英自感》。从内容来看,这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怀与哲学思考的作品。
“处士柴桑屋,将军细柳营。”开篇两句描绘出两种不同的人生状态:一是隐逸之士居住在简陋的柴桑屋中,而另一则是武将驻扎在细柳丛生的营地。这里通过对比,展现了诗人对于世事变化和人生选择的深刻理解。
“穷通观世变,离合见人情。”接下来的两句进一步阐述了诗人的感慨,表明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贵,都能看出世间的变迁,而人与人之间的离合,也能领略到人性的复杂。
“花不求春艳,器当思晚成。”这里诗人借物喻人,指出花朵并不追求在春天显得更加鲜艳,同样,器皿也应当考虑到它能够在晚年时被珍视。这两句诗寓意深远,劝诫人们不应急功近利,而应该注重长远的价值和成就。
“窝中足安乐,何必传无名。”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。在一个安静的小空间内,能够感到满足和快乐,那么又何需追求名声呢?
总体而言,这首诗通过对比不同的人生状态,以及对自然界的观察,传达了诗人对于生命意义、价值观念以及个人选择的深刻思考。它不仅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,也反映出了那个时代人们对于功名利禄的普遍反思。
束书辞都门,整棹还苕川。
羁游二十春,寓农安一廛。
家无卓锥地,三挈囊衣迁。
移居古城隅,开门枕漪涟。
容膝居易安,环堵地自偏。
水竹惭履道,风物异平泉。
扫轨谢奔竞,面壁参枯禅。
仰愧此坊名,飞英驰日边。
吾方师老圃,樊须无间然。
何当毕婚嫁,四十在明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