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公几日秋,晋郑头毕白。
候虫独欣然,争鸣满四壁。
我亦无如何,一夜吹长笛。
天公几日秋,晋郑头毕白。
候虫独欣然,争鸣满四壁。
我亦无如何,一夜吹长笛。
这首诗描绘了秋日夜晚的独特景象与诗人内心的感慨。首句“天公几日秋”以问句形式开篇,将读者引入一个思考的境地,仿佛在询问大自然何时真正迎来了秋天的气息。接着,“晋郑头毕白”一句,运用了比喻的手法,将秋天的天空比作晋郑两地的头颅,皆被白雪覆盖,形象地展现了秋日的寒冷与纯净。
“候虫独欣然,争鸣满四壁。”这一联则转向对自然界声音的描写。候虫,即随季节变化而活动的昆虫,在秋夜中发出欢快的鸣叫声,它们似乎在庆祝秋天的到来,这种声音充满了生机与活力,与前文的寂静形成对比,营造出一种和谐而又略带寂寞的氛围。
最后,“我亦无如何,一夜吹长笛。”诗人表达了自己面对自然界的变换和生命的短暂,感到无力改变的无奈之情。他选择在这样一个夜晚吹奏长笛,或许是在寻求心灵的慰藉,或是试图与自然界的美好共舞,表达了一种对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。
整体而言,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沉的情感抒发,展现了诗人对秋天独特情感体验的捕捉,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。
兵尘浩无际,烈女难自全。
妇人无九首,志欲不二天。
燕山翟氏女,既嫁夫防边。
一朝闻死事,健妇增慨然。
生有如此夫,早寡非所怜。
求尸白刃中,负土家山前。
事去哀益深,义尽身可捐。
无儿欲何为,所依惟黄泉。
乡邻救引决,烈日丹衷悬。
谁办节孝翁,重赋睢阳贤。
我昨过其乡,山水犹清妍。
闻风发如竹,飘萧动疏烟。
千年吟诗台,峨峨太宁巅。
为招冯太师,和我节妇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