肃霜裘薄夜寒惊,远对残灯坐到明。
病鹤支风孤不语,疏梅补月两无情。
头颅安保长如昨,饮食宁甘送此生。
天地并功神鬼集,替人一概筑愁城。
肃霜裘薄夜寒惊,远对残灯坐到明。
病鹤支风孤不语,疏梅补月两无情。
头颅安保长如昨,饮食宁甘送此生。
天地并功神鬼集,替人一概筑愁城。
这首诗《愁》由清代诗人张问陶所作,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内心的愁绪与挣扎。
首联“肃霜裘薄夜寒惊,远对残灯坐到明”以秋夜的寒冷和孤灯为背景,营造出一种凄凉与孤独的氛围,暗示着主人公在深夜中独自面对愁绪,难以入眠。
颔联“病鹤支风孤不语,疏梅补月两无情”运用比喻手法,将主人公比作病鹤和疏梅,前者在风中无力地站立,后者在月下显得孤寂而无言,形象地表达了主人公内心的痛苦与无助,同时也暗示了外界环境的冷漠与无情。
颈联“头颅安保长如昨,饮食宁甘送此生”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,主人公担忧自己的身体与生活状态,似乎在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,流露出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对现状的无奈。
尾联“天地并功神鬼集,替人一概筑愁城”以天地万物共同参与构建愁城的形象,强调了愁绪的普遍性和深刻性,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为一个人的愁绪服务,凸显了主人公愁绪的沉重与难以摆脱。
整体而言,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人物内心情感的细腻刻画,展现了主人公在特定情境下的复杂情绪和深沉思考,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深刻的哲理意味。
去年春正月,南泛彭城舟。
今岁值秋暮,北上溯长流。
踪迹信往复,景物惬观游。
风寒堤柳落,波减岸石稠。
白见高城堞,苍出远山丘。
何处戏马台,彷佛燕子楼。
化迁无停轨,事往不可求。
陈迹竟泯泯,虚名但悠悠。
览今亦怀昔,发声遂成讴。
丹毂既云饰,翠盖亦时张。
驷马复在驭,鸾和自鸣锵。
执绥者谁子,升车气扬扬。
回旋逐水曲,驰骋登周行。
行人为之辟,谁不羡辉光。
胡取覆餗诮,而置郜鼎章。
轮舆虽云美,致寇安可量。
所以大易辞,负乘著厥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