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壁穹窿半倚天,停骖午饷更攀缘。
可堪远地重为客,欲向空门一问禅。
寺对澄潭涵夜月,窗摇古树落云泉。
追思往昔曾经此,屈指而今十五年。
石壁穹窿半倚天,停骖午饷更攀缘。
可堪远地重为客,欲向空门一问禅。
寺对澄潭涵夜月,窗摇古树落云泉。
追思往昔曾经此,屈指而今十五年。
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访问东坡月潭寺时的所见所感,充满了深邃的哲理与自然之美。首联“石壁穹窿半倚天,停骖午饷更攀缘”以雄伟的山石和攀登的艰辛开篇,营造出一种壮丽而又艰难的登山氛围。接着,“可堪远地重为客,欲向空门一问禅”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感以及寻求心灵慰藉的愿望,通过“空门”这一佛教象征,展现了诗人对精神寄托的追求。
颔联“寺对澄潭涵夜月,窗摇古树落云泉”则转向对寺庙周围环境的细腻描绘,澄澈的潭水映照着夜月,古树在微风中摇曳,泉水轻落,构成了一幅宁静而富有诗意的画面,暗示了内心的平静与和谐。尾联“追思往昔曾经此,屈指而今十五年”则通过回忆与时间的对比,表达了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,同时也暗含了对人生经历的深刻反思。
整体而言,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,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、对精神世界的探索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思考,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生活哲理的独特感悟。
西禦街前沟水流,摩诃池水暗通沟。
十年游屐寻常见,四月京尘离别愁。
人生何处无离别,双鬓差差揽新雪。
我自淹迟未忍归,君今感激情何决。
饮马芦沟穿太行,故山迢递西南长。
已闻倦客愁归路,何况羁人念旧乡。
旧乡五月黄梅熟,水阁寒生万竿竹。
想到荷衣静掩关,岂知夏课愁三伏。
穷檐不识里居壮,西笑无缘每惆怅。
君到长安见几人,剩怜故我仍无恙。
归卧琴台且著书,渝醅岷笋锦江鱼。
更烦石室要张叔,挟策还来游帝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