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闽荔枝名四方,非因谪官那得尝。
丁香为核玉为叶,绛绡为壳冰为瓤。
烱如明珠出老蚌,灿如艳女披红裳。
膜凝云母本来薄,液贮甘露初不浆。
剖擎颇讶水晶滑,咀嚼但觉琼瑶香。
贡馀虽幸得一饱,无那品目多难详。
丹青巧为拂绢素,数种磊落皆其良。
牛心最大蚶壳褊,虎皮斑駮龙牙长。
火山早依炎气熟,中元晚待秋风凉。
色奇更变江家绿,味旨尤称十八娘。
葡萄结实极繁盛,硫黄著子何芬芳。
若将牡丹与比并,好把陈紫同姚黄。
虽云香味不可画,悦目自足垂虚堂。
饫餐更得画归去,须信远谪元非狂。
南闽荔枝名四方,非因谪官那得尝。
丁香为核玉为叶,绛绡为壳冰为瓤。
烱如明珠出老蚌,灿如艳女披红裳。
膜凝云母本来薄,液贮甘露初不浆。
剖擎颇讶水晶滑,咀嚼但觉琼瑶香。
贡馀虽幸得一饱,无那品目多难详。
丹青巧为拂绢素,数种磊落皆其良。
牛心最大蚶壳褊,虎皮斑駮龙牙长。
火山早依炎气熟,中元晚待秋风凉。
色奇更变江家绿,味旨尤称十八娘。
葡萄结实极繁盛,硫黄著子何芬芳。
若将牡丹与比并,好把陈紫同姚黄。
虽云香味不可画,悦目自足垂虚堂。
饫餐更得画归去,须信远谪元非狂。
《画荔枝图》由宋代诗人李纲所作,此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荔枝的形态、色泽、口感以及其在艺术作品中的表现,展现了诗人对荔枝的深刻理解和对艺术创作的独到见解。
首先,诗中描述了荔枝的来源和独特之处:“南闽荔枝名四方,非因谪官那得尝。”荔枝原产于福建南部,以其独特的风味闻名天下,如果不是因为被贬官的人品尝过,人们可能难以有机会一尝其美味。接着,诗人通过“丁香为核玉为叶,绛绡为壳冰为瓤”这一句,生动地描绘了荔枝的外观,将荔枝的核比作丁香,叶比作玉石,壳比作绛绡(一种丝织品),瓤比作冰,形象地展现了荔枝的精致与美丽。
进一步,诗人赞美了荔枝的内部结构:“膜凝云母本来薄,液贮甘露初不浆。”这里的“云母”比喻荔枝的薄膜,既薄且透明,而“甘露”则形容荔枝汁液的甜美与清澈。接下来,“剖擎颇讶水晶滑,咀嚼但觉琼瑶香”两句,通过剖开荔枝和咀嚼时的感受,强调了荔枝的晶莹剔透和香气浓郁。
在描述荔枝的食用体验后,诗人转向了荔枝在艺术作品中的表现:“贡馀虽幸得一饱,无那品目多难详。”虽然有机会品尝荔枝,但对于荔枝的多样品种和复杂口感,仍感到难以详尽描述。随后,诗人通过“丹青巧为拂绢素,数种磊落皆其良”表达了对画家技艺的赞赏,认为画家能够巧妙地将荔枝的美态描绘在绢素之上。
最后,诗人通过对比其他水果来评价荔枝的独特之处:“牛心最大蚶壳褊,虎皮斑駮龙牙长。火山早依炎气熟,中元晚待秋风凉。色奇更变江家绿,味旨尤称十八娘。”这里不仅描述了不同种类的荔枝,还提到了它们成熟的时间和口感的变化,以及与牡丹的比较,突出了荔枝在颜色和味道上的独特魅力。
整首诗不仅赞美了荔枝的自然之美,也体现了诗人对艺术创作的欣赏和对生活细节的敏锐观察,是一首兼具文学性和艺术性的佳作。
看月临窗,花垂径,春满桃潭书屋。
童年游息地,想碑残朱凤,断纹难续。
旧业尘薶,荒园藓护,闻道时经樵牧。
飘零平生事,况昆池节换,市朝翻覆。
剩乔木人家,乱云山寺,尚迟幽躅。光阴如箭速。
任衰鬓、蓬葆无新绿。
唯伫叹、机云声价,王谢风流,总消伊、废笺闲烛。
岁暮陶潜宅,应自惜、独存松菊。坐容膝,村醅熟。
收取残泪,聊共持尊相属。醉忘烂柯几局。
楼前沧海碧,空凝想、远客几时归。
记独窥藓径,砌花萦绕,半遮栏角,墙柳参差。
旅飞燕、断筝留爪迹,阿阁垒香泥。
一夕叙情,顿成閒话,十分持酒,难减深悲。
伥伥临岐处,烦相赠、珍重手制禅衣。
凭借制时,刀尺聊寓心期。
看素衬柔肤,鸦黄轻染,带交文绮,蝶绣双垂。
中裹细书,密字羞被人知。
寒食初过,西园露零清晓。看远接、长堤青草。
妒游人,携艳质,翩如飞鸟。
且顾影、平桥画栏干畔,微掠镜波双照。
源隔桃花,何须更夸仙岛。但是目极、茜霞红绕。
兴将阑,魂欲断,欢娱时少。
渐日晚、渔舟自寻归路,莫与外人闲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