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月如坐甑,崎岖历寒景。
褦襶既不堪,况乃越崇岭。
鸟声当昼寂,松杉疑画静。
桑洲知驻足,遥望神已骋。
行行进山驿,解渴趋丹井。
解衣卧北轩,遥山度云影。
六月如坐甑,崎岖历寒景。
褦襶既不堪,况乃越崇岭。
鸟声当昼寂,松杉疑画静。
桑洲知驻足,遥望神已骋。
行行进山驿,解渴趋丹井。
解衣卧北轩,遥山度云影。
这首诗描绘了夏日六月在崎岖山岭间行进的艰难情景,以及途中歇息于桑洲驿时的所见所感。
首句“六月如坐甑”以甑比喻炎热的六月,形象地表达了夏季酷热难耐的感受。“崎岖历寒景”则描述了穿越寒冷景象的艰难山路,形成鲜明对比。接着,“褦襶既不堪,况乃越崇岭”进一步强调了旅途的艰辛,即使穿着厚重衣物也无法抵御严寒。
“鸟声当昼寂,松杉疑画静”两句通过寂静的鸟鸣和仿佛画中静谧的松杉,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,与之前的艰苦行程形成反差。诗人“知驻足”于桑洲驿,内心似乎早已神游其中,充满了期待与兴奋。
“行行进山驿,解渴趋丹井”写出了诗人到达驿站后,迫不及待地寻找水源解渴的情景。最后,“解衣卧北轩,遥山度云影”描绘了诗人卸下疲惫,在北轩休息时,遥望山峦间云影飘动的画面,展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与自由。
整体而言,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,展现了旅途中从艰难到宁静的心境变化,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深切感受。
半额微黄金缕衣,玉搔头袅凤双飞。
从教水溅罗裙湿,还道朝来行雨归。
眼波横秀。
乍睡起、茸窗倦绣。
甚脉脉、阑干凭晓,一握乱丝如柳。
最恼人、微雨慳晴,飞红满地春风骤。
记帕折香绡,簪敲凉玉,小约清明前后。
昨梦行云何处,应只在、春城迷酒。
对溪桃羞语,海棠贪困,莺声唤醒愁仍旧。
劝花休瘦。
看钗盟再合,秋千小院同携手。
回文锦字,寄与知他信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