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年无此好风日,八十三翁喜献春。
爆竹彻宵喧梦甚,桃符比户照眸新。
民劳得勿真思汉,居陋犹堪托避秦。
却为乡邦忧长乱,开门节度亦无人。
五年无此好风日,八十三翁喜献春。
爆竹彻宵喧梦甚,桃符比户照眸新。
民劳得勿真思汉,居陋犹堪托避秦。
却为乡邦忧长乱,开门节度亦无人。
这首诗《庚午元旦》由晚清诗人陈宝琛创作,展现了其对国家与社会的深切关怀以及对新年到来的喜悦之情。
首联“五年无此好风日,八十三翁喜献春”表达了诗人对过去五年中难得的好天气的怀念,以及作为八十三岁的老人对新春到来的喜悦之情。这里的“好风日”不仅指自然界的美好天气,也象征着社会环境的和谐与安宁。
颔联“爆竹彻宵喧梦甚,桃符比户照眸新”描绘了新年之夜的热闹景象。爆竹声声,彻夜不息,象征着辞旧迎新的热烈氛围;桃符,即春联,每家每户都贴上新的桃符,不仅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,也寄托了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愿望和祝福。
颈联“民劳得勿真思汉,居陋犹堪托避秦”反映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。在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,百姓劳苦,诗人希望国家能够像汉朝一样安定繁荣,给人民带来真正的福祉。同时,即使生活简陋,也希望能在和平的环境中得以避难,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。
尾联“却为乡邦忧长乱,开门节度亦无人”则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和社会稳定的忧虑。在新的一年里,尽管人们欢庆新年,但诗人仍然担心国家的长治久安问题,甚至在开年之际,连适当的节制和规划都无法实现,流露出对时局的深深忧虑。
整体而言,这首诗通过描写新年景象和诗人的情感,既展现了对传统节日的庆祝,又深刻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和个人责任的思考,体现了其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历史责任感。
许掾多情,清和佳节,连夕娇歌妙舞。
料得眉峰,碧到愁时都聚。
记昨宵、银瑟初停,又此夜、红牙再补。
看一群、灯下诸郎,依稀尽解此情苦。
独有江东词客,为家山路远,倍增悽楚。
回首朱门,略记虫娘庭户。
好院本、全部笙箫,没心情、半生羁旅。
比年时、携手听歌,多了黄昏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