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贵金石文,为可证故书。
佚事或创获,小学犹其余。
兹鼎郑重言,宗周王命盂。
锡以鬯一卣,黻冕车旗俱。
邦司四百人,仆驭至庶夫。
是当为重臣,何以名泯如。
成王廿三祀,警酒资吁谟。
初疑武之穆,盂本可通邘。
然此述王命,岂容以国呼。
又疑盂于借,唐叔字子于。
然曰祖南公,世系难强诬。
班表有邗叔,时地亦未殊。
其人又无考,傅会滋成愚。
祝雍与陶叔,一例同嗟吁。
仰屋徒自笑,秋风在庭梧。
所贵金石文,为可证故书。
佚事或创获,小学犹其余。
兹鼎郑重言,宗周王命盂。
锡以鬯一卣,黻冕车旗俱。
邦司四百人,仆驭至庶夫。
是当为重臣,何以名泯如。
成王廿三祀,警酒资吁谟。
初疑武之穆,盂本可通邘。
然此述王命,岂容以国呼。
又疑盂于借,唐叔字子于。
然曰祖南公,世系难强诬。
班表有邗叔,时地亦未殊。
其人又无考,傅会滋成愚。
祝雍与陶叔,一例同嗟吁。
仰屋徒自笑,秋风在庭梧。
这首诗是清代学者李慈铭对《盂鼎铭》拓本的鉴赏之作。他首先强调了铭文的价值,指出其能佐证古代文献,尤其是对于历史琐事和文字学知识具有重要参考意义。接着,他对铭文中提到的周王赐予孟鼎的场景进行了深入解读,认为这是重臣接受封赏的象征,但名字的消失令人疑惑。
诗人推测铭文中的“盂”可能与邘国有关,但也质疑将其视为国家名称是否恰当。他还提到了唐叔和祝雍、陶叔等人物,暗示这些名字的来源和关系复杂,难以确凿。最后,诗人感叹于历史的迷雾和无法考证的人物,只能在秋风中独自微笑,寓含对历史研究的无奈和对未知的感慨。
整首诗通过细致的分析和丰富的联想,展现了作者对中国古文字学和历史的深厚兴趣,以及对学术探索的严谨态度。
半额微黄金缕衣,玉搔头袅凤双飞。
从教水溅罗裙湿,还道朝来行雨归。
眼波横秀。
乍睡起、茸窗倦绣。
甚脉脉、阑干凭晓,一握乱丝如柳。
最恼人、微雨慳晴,飞红满地春风骤。
记帕折香绡,簪敲凉玉,小约清明前后。
昨梦行云何处,应只在、春城迷酒。
对溪桃羞语,海棠贪困,莺声唤醒愁仍旧。
劝花休瘦。
看钗盟再合,秋千小院同携手。
回文锦字,寄与知他信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