吾生如征鸿,岁月如脱兔。
江上烟雨寒,花老春已暮。
肯辞白发亲,我盖坐贫故。
文章未得力,儒冠岂余误。
至能我辈人,未随时俗恶。
青灯竹窗底,健论时一吐。
风雷万马奔,沧溟百川赴。
策名藉奉常,颜色若有迕。
堂堂湖海豪,岂供折腰具。
欲于我乎馆,西山美无度。
谨勿袖笏来,恐犯西山怒。
吾生如征鸿,岁月如脱兔。
江上烟雨寒,花老春已暮。
肯辞白发亲,我盖坐贫故。
文章未得力,儒冠岂余误。
至能我辈人,未随时俗恶。
青灯竹窗底,健论时一吐。
风雷万马奔,沧溟百川赴。
策名藉奉常,颜色若有迕。
堂堂湖海豪,岂供折腰具。
欲于我乎馆,西山美无度。
谨勿袖笏来,恐犯西山怒。
这首诗名为《与至能夜话》,出自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方岳之手。诗中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深刻洞察,通过对比和排比的手法,展现了诗人的悲观情绪及个人的处境。
"吾生如征鸿,岁月如脱兔。江上烟雨寒,花老春已暮。"
这里诗人以“征鸿”比喻自己漂泊不定的生命,如同远行的雁群,而“脱兔”的岁月则形象地表达了时间飞逝、难以把握。接着,“江上烟雨寒,花老春已暮”则描绘出一幅春意将尽的画面,增添了一份淡淡的忧伤。
"肯辞白发亲,我盖坐贫故。文章未得力,儒冠岂余误。"
诗人表达了对家庭的不舍和对个人才华未能得到社会认可的无奈。在这里,“白发亲”意味着岁月匆匆,亲情难以长久相守;“坐贫故”则透露出诗人的清贫境况。接着,“文章未得力”和“儒冠岂余误”反映了诗人对自己学术成就的自我怀疑以及对于仕途选择的迷茫。
"至能我辈人,未随时俗恶。青灯竹窗底,健论时一吐。"
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朋友至能及同辈人的赞赏,他们不随波逐流,而是在“青灯竹窗”这样的清净环境中进行深入的学术讨论。
"风雷万马奔,沧溟百川赴。策名藉奉常,颜色若有迕。"
这里诗人借用自然景象来形容学术探讨的激昂和壮丽,以及个人对于知识与真理的追求。"风雷万马奔"比喻思想交流的热烈,而"沧溟百川赴"则象征着广博而深邃的学问。
"堂堂湖海豪,岂供折腰具。欲于我乎馆,西山美无度。"
诗人在此赞叹至能之宅邸宏伟壮观,如同湖海之间的豪迈建筑,并表达了自己对至能宅院的向往之情。
"谨勿袖笏来,恐犯西山怒。"
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对于可能触怒至能的担忧,他恳请朋友不要随意探访,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。
整首诗通过对个人境遇和学术追求的深刻描绘,以及与友人的情感交流,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、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对于社会认同的强烈欲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