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载投閒隐薜萝,眼看时事只悲歌。
家贫不畏鬼来笑,世变难教佛柰何。
髀肉生缘痴坐久,带围减为客愁多。
他年莫忘菁山寺,百口啼饥两鬓皤。
五载投閒隐薜萝,眼看时事只悲歌。
家贫不畏鬼来笑,世变难教佛柰何。
髀肉生缘痴坐久,带围减为客愁多。
他年莫忘菁山寺,百口啼饥两鬓皤。
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葛胜仲所作的《即事(其一)》。诗中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变迁的感慨和对生活的无奈。
首句“五载投閒隐薜萝”描绘了诗人五年来隐居山林的生活状态,以“投閒”表明其主动选择远离尘嚣,以“薜萝”象征自然与隐逸生活。接着“眼看时事只悲歌”一句,点明诗人虽隐居山林,但心系时事,面对社会的种种变化,只能通过悲歌来表达内心的忧愤。
“家贫不畏鬼来笑,世变难教佛柰何。”这两句进一步揭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。在物质贫乏的情况下,诗人并不畏惧鬼神的嘲笑,体现了其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;然而面对世事的巨变,即使是佛法高深的佛陀也难以解决,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变革无能为力的无奈。
“髀肉生缘痴坐久,带围减为客愁多。”诗人通过身体的变化,形象地展现了长时间静坐思考导致的生理反应,同时也暗示了因客居他乡而产生的愁绪。这里的“髀肉生”和“带围减”都是古代文人常用的手法,用来表现时间的流逝和个人心境的变化。
最后,“他年莫忘菁山寺,百口啼饥两鬓皤。”诗人提醒自己,即使将来生活有所改善,也不应忘记曾经的艰难岁月和陪伴自己的寺庙。这里不仅包含了对过去生活的回忆,也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希望与期待。
整体而言,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生动的场景刻画,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个人命运的深切反思,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。
弃我去者,昨日之日不可留。
感我心者,今日之日多烦忧。
天胡为此气凛冽,北风萧萧吹未休。
忆昔韶光遍草木,游春童冠服春服。
浮李沉瓜消夏长,池有绿荷径有竹。
八月秋高天气凉,不暑不寒佳风光。
天时人事忽相催,阴阳消长冬又来。
袁安门前堆尺雪,郑榻无毡肌欲冽。
纵有膏梁绸绔子,貂裘不暖衾如铁。
此时更怜从军众,平沙茫茫走海冻。
健儿热血奈寒何,将军角弓不得控。
人间处处都祁寒,那得力回阳春脚,能使万家欢。
吾闻弇州西有西极国,积苏累块杳无极。
又闻昆仑山高万余里,增城九重天尺咫。
此皆钧天帝所都,聚窟亦属神仙徒。
元洲长洲本幻渺,丹水赤水疑有无。
又闻西方大秦国,远轶南海波斯胡。
水晶作柱夜光络,绣缕织罽黄金涂。
犁靬干善眩虽略妄,张骞凿空原非诬。
谈天足徵邹子说,《盖地》亦列王母图。
东西隔绝旷千载,列国崛兴强百倍。
道通南徼仍识途,舟绕大郎竟超海。
衣裳之会继兵车,跂行蠕动同一家。
穆满辙迹所不到,今者联翩来乘槎。
吁嗟乎,芒芒九有古禹域,南北东西尽戎狄。
岂知七万余里大九洲,竟有二千年来诸大国。
《感事三首·其二》【清·黄遵宪】吾闻弇州西有西极国,积苏累块杳无极。又闻昆仑山高万余里,增城九重天尺咫。此皆钧天帝所都,聚窟亦属神仙徒。元洲长洲本幻渺,丹水赤水疑有无。又闻西方大秦国,远轶南海波斯胡。水晶作柱夜光络,绣缕织罽黄金涂。犁靬干善眩虽略妄,张骞凿空原非诬。谈天足徵邹子说,《盖地》亦列王母图。东西隔绝旷千载,列国崛兴强百倍。道通南徼仍识途,舟绕大郎竟超海。衣裳之会继兵车,跂行蠕动同一家。穆满辙迹所不到,今者联翩来乘槎。吁嗟乎,芒芒九有古禹域,南北东西尽戎狄。岂知七万余里大九洲,竟有二千年来诸大国。
https://shici.929r.com/shici/TuKkZfl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