洞口松杉蔽隐居,玉宸宫阙接清虚。
相逢道士应须问,茂政年来好寄书。
洞口松杉蔽隐居,玉宸宫阙接清虚。
相逢道士应须问,茂政年来好寄书。
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隐逸与仙道相结合的景象。首句“洞口松杉蔽隐居”,以松杉遮蔽洞口,营造出一种幽静、神秘的隐居氛围,暗示了主人公远离尘嚣,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状态。接着,“玉宸宫阙接清虚”一句,将隐居之地与仙境相连,玉宸宫阙象征着高洁、神圣的空间,与清虚相接,进一步强化了超凡脱俗的意境。
“相逢道士应须问,茂政年来好寄书。”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子仁弟此次游历茅山的关切之情。通过询问道士,希望了解子仁弟在游历过程中的所见所闻,同时也暗含了对子仁弟安全归来的期盼。寄书二字,既体现了友情的深厚,也蕴含了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与关怀。
整体而言,这首诗通过对隐居生活和仙道世界的描绘,以及对友人出游的关切,展现了明代文人士大夫对于自然、超然境界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视,情感真挚,意境深远。
本分参禅学,吟中透一关。
清名传北磵,遗像在南山。
石塔人千古,烟梯屋数间。
诗魂何处觅,应伴白云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