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相无相身,唯师说始真。
修篁半庭影,清磬几僧邻。
古壁丹青落,虚檐鸟雀驯。
伊余求了义,羸马往来频。
有相无相身,唯师说始真。
修篁半庭影,清磬几僧邻。
古壁丹青落,虚檐鸟雀驯。
伊余求了义,羸马往来频。
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的寺院生活图景,诗人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禅修氛围的细腻描写,表达了对佛法真理的追求与悟得。
"有相无相身,唯师说始真" 表明只有通过师父的指导,才能领悟到最真实的佛理。这里的“相”指的是世间的现象,“无相”则是超脱世俗的真理。诗人强调了对佛法的尊重和对师承的重要性。
"修篁半庭影,清磬几僧邻" 描述了寺院内的宁静景象。修篁,即拂尘,是僧人的日常用具,用来比喻他们的生活简朴而不失庄重;“半庭影”则是夕阳西下时,寺院中弥漫的安详气氛;“清磬几僧邻”展示了寺院内僧人们打坐念经的情景,这里的“清磬”可能指的是清晨或夜晚的磬钟声,是一种时间的标志,也象征着心灵的清净。
"古壁丹青落,虚檐鸟雀驯" 这两句描绘了寺院建筑的一隅。古老的墙壁上可能残留着历史的痕迹,而“虚檐”指的是屋檐下方的空旷处,“鸟雀驯”则是指鸟儿在那里安居,显示出一种自然与人工和谐共存的景象。
"伊余求了义,羸马往来频" 这里“伊余”可能是诗人自指,表达了对佛法真理的追寻;“羸马”则是一种形容词,用来比喻僧人们勤勉修行的情状,“往来频”强调了他们求法的勤奋与频繁。
整首诗通过对寺院生活的细致描绘,传达出一种超脱尘世、向往佛理的精神追求。
句宛溪声,敬亭山色,近复佳么。
记秋深枫槲,芒鞋遍踏,春先梅柳,藤杖频过。
怀谢空存,玉笙重到,此日人间感慨多。
还堪笑,是君来邗上,一样蹉跎。繁华久已消磨。
只些小红桥寄咏歌。
赖群公高唱,特开风景,妖姬小曲,为点烟波。
语笑方酣,离情又起,短鬓看来黑几何。
君行矣,向蒋生传语,早整归舸。
天衢贵客,粉署仙郎,未老拂衣归去。
新制荷裳,才成小筑,恰在白云深际。看门前流水。
并楼头明月,萧然佳致。
更说甚、野间绵蕞,殿上歌呼,叔孙典礼。
好白眼科头,藤杖芒鞋,山颠水际。
更有井公园客,金粟洪厓,笑语从容联袂。
五夜鸾箫,九霄笙鹤,人世繁华无比。怪婚男嫁女。
把向平、早岁良时轻弃。
问先生、逍遥五岳,旧时都养。容吾执御。
两不负,有巢家世黄熊裔。
长啸归来,或渔于溪,或圃于冈。
且可否之间,不夷不惠,中行岂敢,疑狷疑狂。
白眼看他,青山老我,漫世居然入世方。
休再道,曾封侯万户,昔遇高皇。闲来濯足沧浪。
又种竹千枝朩几章。
愧能酒能诗,陶潜李白,亦经亦史,司马公羊。
醉后长歌,灯前自舞,也算生平意气场。
嗟今日,只黑甜一枕,快矣吾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