独坐秋庭月色新,乾坤何处更閒人?
高歌度与清风去,幽意自随流水春。
千圣本无心外诀,《六经》须拂镜中尘。
却怜扰扰周公梦,未及惺惺陋巷贫。
独坐秋庭月色新,乾坤何处更閒人?
高歌度与清风去,幽意自随流水春。
千圣本无心外诀,《六经》须拂镜中尘。
却怜扰扰周公梦,未及惺惺陋巷贫。
这首诗是明代哲学家王守仁的《夜坐》,通过“独坐秋庭月色新”开篇,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邃的氛围,诗人独自一人在秋夜的庭院中,面对着一轮新月,不禁思考起宇宙间是否还有闲逸之人。接着,“高歌度与清风去,幽意自随流水春”,诗人以高歌表达内心的幽思,歌声仿佛随着清风飘散,而那深藏的意趣则如同春日的溪流般悠然自得。
“千圣本无心外诀,《六经》须拂镜中尘”,这里引用了儒家经典,表达了对古代圣贤智慧的尊崇,同时也强调了内心修养的重要性,认为真正的智慧并非外求,而是内心世界的映照。诗人提醒自己和读者,要像拂去镜子上的尘埃一样,清除心中的杂念,以清澈的心灵去领悟古人的教诲。
最后,“却怜扰扰周公梦,未及惺惺陋巷贫”,诗人以周公的梦境和孔子在陋巷中的生活为喻,表达了对现实与理想之间差距的感慨。周公作为古代的贤相,其梦想虽宏伟,但现实中却充满了纷扰;而孔子虽然生活在简陋的环境中,却能保持清醒的头脑,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充实。这句诗既是对历史人物的赞美,也是对当下人们在追求物质与精神平衡时的反思。
整体而言,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哲理的探讨,展现了诗人对人生、宇宙以及内心世界的深刻思考,体现了王守仁心学思想中关于自我修养、内心平静与追求真理的哲学理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