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楚二月雨,淮天如漏卮。
畏途泥三尺,车马真难栖。
却思閒居乐,雨具无所施。
高枕听檐声,炉烟晕如丝。
南楚二月雨,淮天如漏卮。
畏途泥三尺,车马真难栖。
却思閒居乐,雨具无所施。
高枕听檐声,炉烟晕如丝。
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淮南道中的所见所感,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春雨绵绵、道路泥泞的景象,以及在这种环境下人们出行的艰难与内心的向往。
首句“南楚二月雨,淮天如漏卮”以比喻的手法,将二月的雨水比作漏卮(古代的一种盛酒器),形象地描绘了雨水连绵不绝,仿佛整个天空都在滴水的状态,营造出一种湿润、朦胧的氛围。
接着,“畏途泥三尺,车马真难栖”进一步描述了道路因雨水而变得泥泞不堪,三尺深的泥泞使得车辆和行人难以立足,凸显了出行的困难与不便。
后两句“却思閒居乐,雨具无所施”则表达了作者在面对恶劣天气时的内心感受。他怀念起闲居的生活,那里没有出行的烦恼,雨具也失去了用武之地,流露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。
最后,“高枕听檐声,炉烟晕如丝”描绘了一幅静谧的画面:在高枕上聆听屋檐滴落的雨声,炉火旁升起的烟雾如同细丝般轻柔,营造出一种温馨、安宁的氛围,与前文的艰难形成对比,强调了内心的平静与满足。
整体而言,这首诗通过生动的场景描写和情感抒发,展现了作者在特定环境下的独特体验和内心世界,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。
天河忽侧飞雹倾,丁丁屋瓦相敲鸣。
扑衣写下白玉粒,脚底踏碎真珠声。
官舍高屋苦濩落,此时不易孤客情。
颍侯恰寄玉泉酿,乳花甘滑琉璃清。
红糟淮白复脆美,佐之绿菘作吴羹。
纵谈往旧杂嘲戏,大笑觞倒金酒觥。
閒以罚令却寂默,四座睥睨如伏兵。
人生会合即为乐,况子归意凌青冥。
赤尾鲤鱼在泥滓,行见两翅穿鳞生。
跳身耸鬣望东海,苍崖枯涸埋层冰。
明年春风扫地起,一起万物皆光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