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慕仙源景物长,涤除灵地布琼芳。
南宫赤子居凉殿,北海乌龟住绛房。
清净洞中囚白虎,无为山上牧青羊。
自从鼎内云收后,常饮醍醐卧醉乡。
为慕仙源景物长,涤除灵地布琼芳。
南宫赤子居凉殿,北海乌龟住绛房。
清净洞中囚白虎,无为山上牧青羊。
自从鼎内云收后,常饮醍醐卧醉乡。
此诗《述怀三首(其二)》由元代道士谭处端所作,以道家思想为底蕴,描绘了一幅超凡脱俗、追求精神自由与自然和谐的画面。
首句“为慕仙源景物长”,开篇即表达了诗人对仙境的向往与追求,仙源之地,景物长久不衰,充满神秘与美好。接下来,“涤除灵地布琼芳”一句,进一步描绘了仙源之地的纯净与美好,琼芳遍地,象征着心灵的净化与升华。
“南宫赤子居凉殿,北海乌龟住绛房。”这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,将人间与仙境进行对比,赤子与乌龟分别代表了生命的纯真与长寿,居住在凉殿与绛房之中,暗示着仙境生活的宁静与祥和。
“清净洞中囚白虎,无为山上牧青羊。”这两句则通过隐喻的方式,表达了诗人对于清静无为生活的向往。囚禁白虎于清净洞中,实则暗指摆脱世俗纷扰;牧养青羊于无为山上,则象征着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。
最后,“自从鼎内云收后,常饮醍醐卧醉乡。”这两句揭示了诗人追求的精神境界。鼎内云收,可能象征着修炼的完成或内心的平静;常饮醍醐,意味着享受智慧与真理的滋养;卧醉乡,则表达了诗人沉浸在精神满足与快乐之中的状态,仿佛处于一种超然物外的醉梦之中。
整体而言,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与深邃的哲理,展现了谭处端对于理想生活与精神境界的追求,以及对自然与道家哲学的深刻理解。
一行低傍渔舟下,汀洲倦依芳杜。
远渚栖烟,坪芜缀雪,点破昏昏寒雨。清流照取。
问白水初心,向谁同语。
不著纤尘,镜中怜惜旧毛羽。
疏林明月琐碎,想园开寄涉,秋满庭树。
海上鸥盟,江头鲤信,无限相思情素。西风唤侣。
正翘足亭亭,暮云延伫。添了芙蓉,便成新画谱。
有个头陀,形等枯株,心犹死灰。
幸春山笋贱,无人争吃,夜炉芋美,与客同煨。
何处幡花,忽相导引,莫是天宫迎赴斋。
又疑道,向毗耶城里,讲席初开。这边尚自徘徊。
笑那里纷纷早见猜。
有尊神奋杵,拳粗似钵,名缁竖拂,喝猛如雷。
老子无能,山僧不会,谁误檀那举请哉。
山中去,便百千亿劫,休下山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