未雪为梁正御冬,主缘剩喜得支公。
如膺下手知谁会,与洧褰裳涉不同。
列屋饥贫几似鹤,高轩来往谩如虹。
成裘岂有毛堪聚,不待青铜助半通。
未雪为梁正御冬,主缘剩喜得支公。
如膺下手知谁会,与洧褰裳涉不同。
列屋饥贫几似鹤,高轩来往谩如虹。
成裘岂有毛堪聚,不待青铜助半通。
这首诗描绘了冬季里的一幅生动画面,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人物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。首联“未雪为梁正御冬,主缘剩喜得支公”中,“未雪为梁”暗示了冬日的寒冷,而“御冬”则体现了人们面对严寒时的智慧与适应。“主缘剩喜得支公”,则表达了对友人支公到来的喜悦,增添了一抹人文色彩。
颔联“如膺下手知谁会,与洧褰裳涉不同”运用了比喻手法,将“如膺”比作理解与接纳,暗示了在寒冷中寻求温暖与理解的重要性;“与洧褰裳涉不同”则以行动对比,强调了不同情境下人们应对方式的差异,富有生活哲理。
颈联“列屋饥贫几似鹤,高轩来往谩如虹”通过“列屋饥贫”与“高轩来往”的对比,反映了社会阶层的差异,同时也隐含了对贫富差距的思考。这里“几似鹤”与“谩如虹”分别形容了贫穷与富贵的不同状态,形象生动。
尾联“成裘岂有毛堪聚,不待青铜助半通”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。通过“成裘”这一过程,诗人表达了物质积累并非一蹴而就,需要时间与努力。同时,“不待青铜助半通”则暗示了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,内在的努力与坚持更为重要,外在条件并非决定性因素。
整体而言,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冬日景象,更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社会思考,展现了诗人对生活、人性以及社会现象的独特洞察。
才到中年,节物浑闲,赏心顿轻。
据随分东风,瓶簪柳雪,应时灯夜,棚缀莲星。
自一家春,也三杯酒,巧茧堆香笑语声。
又何须,听那西楼弦管,南陌箫笙。
平生。
黄卷青灯。
肯珠翠奢华八尺檠。
欲趁队闲嬉,雕鞍宝马,回头猛忆,破案囊萤。
邻曲渔歌,庭除鹤舞,尘外冰轮彻骨清。
人闲处,这炯然方寸,一点长明。
敞茅堂、茂林环翠,苔矶低蘸烟浦。
青蓑混入渔家社,斜目断桥船聚。
真乐处。
坐芳草,瓦樽满酒频频注。
皋禽自舞。
惯松迳穿云,梅村踏雪,朗笑自来去。
车乘坠,争似修筇稳步。
前尘回首俱误。
安闲得在中年好,抱瓮尚堪蔬圃。
高眼觑。
算不识、人间宠辱除巢许。
风篁解语。
应共笑群狙,无端喜怒,三四计朝暮。
绕西园、粉笼千雉,镜池屏石天造。
主人意匠工收拾,华屋落成闻早。
输奂巧。
望缥缈、五云深处移蓬岛。
油幢羽葆。
指貔虎长驱,鲸鲲网取,电走捷旗报。
铙吹发,回庑连屯饮犒。
海山波静烟扫。
纶巾萧散环珠履,春满绿杨芳草。
人境好。
是握穗五翁,福地无尘到。
芝书在道。
便整顿乾坤,经营万宇,栋国要元老。
怪朝来、片红初瘦,半分春事风雨。
丹山碧水含离恨,有脚阳春难驻。
芳草渡。
似叫住东君,满树黄鹂语。
无端杜宇。
报采石矶头,惊涛屋大,寒色要春护。
阳关唱,画鹢徘徊东渚。
相逢知又何处。
摩挲老剑雄心在,对酒细评今古。
君此去。
几万里东南,只手擎天柱。
长生寿母。
更稳步安舆,三槐堂上,好看彩衣舞。
玉城春不夜。
映月璧寒流,烛蕖光射。
鳌山海云驾。
拥遨头箫鼓,锦旗红亚。
东风近也。
趁乐岁、良辰多暇。
想阳和、早遍南州,暖得柳娇桃冶。
堪画。
纱笼夹道,露重花珠,尘吹兰麝。
歌朋舞社。
玉梅转,闹蛾耍。
且茧占先探,芋郎戏巧,又卜紫姑灯下。
听欢声、犹自未归,钿车宝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