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地方收肃杀功,菊枝倾倒不成丛。
碎金狼藉不堪摘,图得人知色是空。
天地方收肃杀功,菊枝倾倒不成丛。
碎金狼藉不堪摘,图得人知色是空。
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残菊的景象,通过对自然界变化的细腻描写,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物是虚幻的感慨。
“天地方收肃杀功”,诗人以“天方”比喻秋风,形容它收拾着肃杀的气息,将万物的生机逐渐封存。这句话设置了整个诗的氛围,给人以深秋将尽、生命力衰退之感。
“菊枝倾倒不成丛”,这里的菊花原本应该是秋天的象征,它们通常坚强地挺立着,但在这首诗中,却因为某种原因(可能是风雨或时间的摧残)而倾倒,不再形成原来的丛状。这两句交织出一幅凄美图景,展示了自然界的变迁和生命力的脆弱。
“碎金狼藉不堪摘”,“碎金”可能是指菊花的黄色花瓣,它们散落在泥土中,如同狼藉(即随意扔下的东西)一般,这里形容菊花虽然美好,却因为数量太多,无法一一细摘。也许诗人通过这句话,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无常和难以珍藏的哀伤。
“图得人知色是空”,最后两字“色是空”直接点明了主题,这里所说的“色”并非仅指菊花的黄色,而是世间万象,包括诗中描述的景物和情感。诗人通过这句话,告诉我们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虚幻不实的。
总体来说,这首诗是一个深思熟虑的哲学思考,它以秋天的残菊为镜子,映照出生命的脆弱和世界的无常。
黄榆白苇连塞北,眼底穹庐皆虏贼。
屯空杀气连云飞,壮士相看失颜色。
元戎奉诏玉门关,锦帐牙旗垒阵间。
独把一麾专节钺,俦能三箭定天山。
单于生长乐边土,绕帐牛羊牧秋雨。
闲中聚唱凉州词,醉后起为胡旋舞。
鱼龙川头古树腓,纥干山前飞鸟稀。
紫髯胡儿眼双碧,大腹匈奴腰十围。
徐君远戍边庭久,况复东海簪缨后。
伐敌能谙虎豹韬,次功应位麒麟首。
愤时气节人不知,唾手功名今未有。
秋清长剑倚南天,夜半孤城临北斗。
莫言白眼众纷纷,伫看高垂竹帛勋。
君不见酂侯知国士,登坛终拜大将军。
茅檐家具尽随身,老妇娇儿日可亲。
有梦只寻丘陇去,不须回首问耕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