庾郎鲑菜不满腹,三岁杯盘入吴俗。
江头四月乌贼来,经日杨梅雨中熟。
是时苦竹方生儿,锦绷时露骈头玉。
杭人嚇饭正要虎,日以千金换盈束。
人莫不食鲜知味,妙理听君论反覆。
舌头谁识苦中甜,今乃苦口后为福。
蔗中佳境甘似饴,厚味可人终腊毒。
江南山多岂无此,苦甚何止秋荼酷。
天公时为饷馋人,雨洗风吹满山谷。
从今不敢料吴侬,但煮虾蟆当粱肉。
庾郎鲑菜不满腹,三岁杯盘入吴俗。
江头四月乌贼来,经日杨梅雨中熟。
是时苦竹方生儿,锦绷时露骈头玉。
杭人嚇饭正要虎,日以千金换盈束。
人莫不食鲜知味,妙理听君论反覆。
舌头谁识苦中甜,今乃苦口后为福。
蔗中佳境甘似饴,厚味可人终腊毒。
江南山多岂无此,苦甚何止秋荼酷。
天公时为饷馋人,雨洗风吹满山谷。
从今不敢料吴侬,但煮虾蟆当粱肉。
这首诗《苦笋》由宋代诗人周紫芝所作,通过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苦笋的独特风味和其在人们饮食中的地位。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,展现了苦笋从生长到被人们品尝的过程。
首句“庾郎鲑菜不满腹,三岁杯盘入吴俗”以庾信的典故引入,暗示苦笋虽非美味佳肴,但在特定的饮食文化中却有其独特的地位。接着,“江头四月乌贼来,经日杨梅雨中熟”描绘了苦笋生长的季节环境,以及与乌贼、杨梅等其他食材的共生关系,营造了一种自然和谐的画面。
“是时苦竹方生儿,锦绷时露骈头玉”将苦笋比作刚出生的竹笋,形象地展示了其幼小而充满生机的状态,同时“骈头玉”一词又赋予了它一种珍贵而美好的感觉。接下来,“杭人吓饭正要虎,日以千金换盈束”则通过夸张的手法,表现了人们对苦笋的珍视和不惜高价购买的态度。
“人莫不食鲜知味,妙理听君论反覆”表达了对苦笋独特口感的赞美,鼓励读者深入品味其复杂而微妙的味道。最后,“舌头谁识苦中甜,今乃苦口后为福”、“蔗中佳境甘似饴,厚味可人终腊毒”等句子进一步阐述了苦笋从苦到甜的变化过程,以及其在不同人口中的感受差异,强调了苦笋的营养价值和对健康的好处。
“江南山多岂无此,苦甚何止秋荼酷”则指出苦笋在江南地区的普遍性,并将其与更苦的秋茶相比较,突出了苦笋的苦味之深。最后,“天公时为饷馋人,雨洗风吹满山谷”表达了对大自然慷慨赐予人类美食的感激之情。“从今不敢料吴侬,但煮虾蟆当粱肉”则是诗人对未来的展望,表示即使在享受美食时,也要保持谦逊和感恩之心。
整首诗通过对苦笋的细腻描绘,不仅展现了其独特的风味和营养价值,也蕴含了对生活态度的思考和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。
谏草如山不论兵,当年出处最分明。
中朝安可无耆旧,故事犹应问老更。
敢与凤毛评句法,素知牛耳执文盟。
诗坛亦合先生筑,遥望偏师已拔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