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经乐故亡,三礼复不完。
名数颇舛剌,或亦疑同官。
易诗书春秋,论孟庸学篇。
弥缝救破断,谁实心斯传。
始以营道翁,终之紫阳仙。
堂堂七君子,如日常在天。
有暮必有旦,岂无来者贤。
大匠一朝作,绳墨其拾旃。
六经乐故亡,三礼复不完。
名数颇舛剌,或亦疑同官。
易诗书春秋,论孟庸学篇。
弥缝救破断,谁实心斯传。
始以营道翁,终之紫阳仙。
堂堂七君子,如日常在天。
有暮必有旦,岂无来者贤。
大匠一朝作,绳墨其拾旃。
这首诗是宋末元初诗人方回的作品,名为《览古五首(其五)》。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颇具深意。
六经乐故亡,三礼复不完。
此句表明诗人对先秦六经及周代三礼的怀念之情。这两者是中国古代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,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社会的变迁,它们已经失落或不再完整。
名数颇舛剌,或亦疑同官。
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古代圣贤及典籍记载中人物的敬仰与怀疑。"名数"指的是历史上的人物和事迹,而"颇舛剌"则意味着这些记载可能并不完全准确,甚至存在矛盾和出入。
易诗书春秋,论孟庸学篇。
这里诗人提及了儒家经典中的《易》、《诗》、《书》、《春秋》,以及对孔子与孟子的学说进行探讨。这表明诗人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尊重。
弥缝救破断,谁实心斯传。
诗中此句表现了诗人希望能够修补和延续这些文化遗产的愿望。"弥缝"意指补缀破损之物,而"救破断"则强调了这种修复行为的紧迫性。
始以营道翁,终之紫阳仙。
这里诗人的自比为"营道翁",即隐居山林的人士,而"终之紫阳仙"则是对自己未来的憧憬,希望能够达到像紫阳真人那样的仙境。这种表述既展现了诗人对于世俗的超脱,也揭示了一种追求精神自由和永恒的愿望。
堂堂七君子,如日常在天。
"堂堂七君子"可能指的是古代七位著名的贤士,他们的形象如同天上的星辰,永恒不变。诗人通过这种比喻,表达了对这些圣贤之人的崇敬。
有暮必有旦,岂无来者贤。
这两句用自然界日夜更替的事实,来隐喻历史的轮回和文化传承的必要性。即便如今之世代远去,但总会有新的贤能出现,继承先人之志。
大匠一朝作,绳墨其拾旃。
最后两句描绘了诗人对于自己创作的一种自信和坚持。"大匠"指的是伟大的工匠或艺术家,而"绳墨"则是古代建筑测量的工具。这里诗人将自己比喻为大匠,表明自己的作品(即诗歌)如同经典般精确无误,并且对后世有着重要影响。
总体来看,这首诗不仅展示了作者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敬仰,也透露出诗人对于个人创作和精神追求的一种坚定信念。
扇恩已尽汉宫秋,空忆金鞍远玉楼。
九辩不歌黄菊老,断烟零雨为谁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