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家龙兴及三世,高论六籍搜根株。
济南硕儒老犹在,遐算未断神疑输。
谁何作图貌奇古,牙齿剥落身须扶。
当时秦王厌章句,生也幸得逃其诛。
乾坤非常炙燔祸,灰烬尚欲生真儒。
峨峨执经门大夫,太常子弟秀者储。
《尚书大传》世有本,乃谓口授劳呫嚅。
千年此论出安国,更以隶佐亡蝌书。
我怀不以紫夺朱,兀兀起坐重披图。
还怜真本生已易,断篇何止将蒲姑。
汉家龙兴及三世,高论六籍搜根株。
济南硕儒老犹在,遐算未断神疑输。
谁何作图貌奇古,牙齿剥落身须扶。
当时秦王厌章句,生也幸得逃其诛。
乾坤非常炙燔祸,灰烬尚欲生真儒。
峨峨执经门大夫,太常子弟秀者储。
《尚书大传》世有本,乃谓口授劳呫嚅。
千年此论出安国,更以隶佐亡蝌书。
我怀不以紫夺朱,兀兀起坐重披图。
还怜真本生已易,断篇何止将蒲姑。
这首诗由清代诗人洪亮吉所作,名为《汪生彦和出元人画二十幅分赋其五(其二)伏生授书图》。诗中描绘了汉代儒家学者伏生传授《尚书》的情景,以及后世对这一传承的珍视与怀念。
诗的开篇“汉家龙兴及三世,高论六籍搜根株”,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——汉朝的兴起,并强调了儒家经典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性。接着,“济南硕儒老犹在,遐算未断神疑输”描绘了年迈的儒家学者仍在传承知识,他们的智慧似乎超越了时间的限制。
“谁何作图貌奇古,牙齿剥落身须扶”则通过形象的描绘,展现了伏生传授知识时的场景,尽管他年事已高,但依然坚持传授,体现了他对学问的执着与奉献精神。
“当时秦王厌章句,生也幸得逃其诛”提到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历史事件,暗示了伏生因避难而幸免于难,进一步突出了他的智慧与勇气。
“乾坤非常炙燔祸,灰烬尚欲生真儒”表达了即使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,真正的儒家学者仍能顽强生存并继续传播知识,体现了儒家文化的坚韧生命力。
“峨峨执经门大夫,太常子弟秀者储”描绘了后世学者对伏生传授的《尚书》的重视,他们如同门下的学生,继承并发扬了儒家学说。
“《尚书大传》世有本,乃谓口授劳呫嚅”强调了《尚书》的传承方式,即通过口述的方式,一代代地传递下去,体现了儒家学说的口头传统。
“千年此论出安国,更以隶佐亡蝌书”指出《尚书》的传承跨越千年,从安国开始,直到后来以隶书替代蝌蚪文(早期的文字形式),反映了文字演变的过程。
“我怀不以紫夺朱,兀兀起坐重披图”表达了诗人对伏生传授知识的敬仰之情,以及自己对这一历史场景的深刻思考。
最后,“还怜真本生已易,断篇何止将蒲姑”感慨于《尚书》传承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变化与缺失,表达了对完整版本的渴望与对知识传承的忧虑。
整首诗通过对伏生传授《尚书》这一历史事件的描绘,不仅赞美了儒家学者的智慧与奉献精神,也反映了儒家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传承与演变,以及对后世的影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