溪跨越来山对横,小长桥正好春晴。
翠銮自有上公奉,白鹿犹传太守行。
堪悦目虽二月景,最牵怀是万民情。
肩摩踵接宁嫌闹,但虑塍田误尔耕。
溪跨越来山对横,小长桥正好春晴。
翠銮自有上公奉,白鹿犹传太守行。
堪悦目虽二月景,最牵怀是万民情。
肩摩踵接宁嫌闹,但虑塍田误尔耕。
这首诗描绘了行春桥畔的春日景象与官民和谐共处的场景。首联“溪跨越来山对横,小长桥正好春晴”以溪流跨越山川,小桥在春日晴朗中显得格外宜人,营造出一幅宁静而生机勃勃的画面。颔联“翠銮自有上公奉,白鹿犹传太守行”运用典故,翠銮象征尊贵,白鹿则与太守出行相联系,表达了官员们在春天里巡视百姓生活的场景,既有尊贵之气,又体现了官民之间的密切关系。
颈联“堪悦目虽二月景,最牵怀是万民情”转折至对自然美景与民众情感的感慨,虽然二月的景色令人愉悦,但更让人牵挂的是广大民众的生活状态和情感。尾联“肩摩踵接宁嫌闹,但虑塍田误尔耕”进一步深化主题,即使人群熙攘,也不怕喧闹,唯一担心的是农田因人多而耽误农事,体现了对民生的深切关怀和对农业生产的重视。
整体而言,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情感,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美景的喜爱以及对民众生活的关注,体现了清代文人士大夫对于社会和谐与民生幸福的追求。
白沙入泥沙自黑,蓬生麻中岂不直。
生子当置邹鲁间,礼义薰陶易成德。
三江雪花没马牛,曹生扣门言远游。
天地苦寒子何往,负笈从师清泖头。
鲁君为儒我所知,规矩进退无差池。
座中弟子十余辈,森森玉立多容仪。
子往拜之听教诲,师严友亲各从类。
一篑为山古所闻,百川与海终相会。
他时还乡拜庭闱,百年门户顿光辉。
里中父老皆称叹,胜似苏家相国归。
山中无音乐,丝竹在禽鸟。
嘤嘤呼春晴,呖呖报春晓。
娇吟与柔哢,圆滑斗新巧。
知君在山中,乐此长不少。
疏篱密竹外,深涧绿树表。
青鞋踏花影,信步听未了。
归去闻筝声,应怪银甲小。
我来行一月,风雨春江渺。
今朝豁晴霁,孤琴破幽悄。
铿如女娲笙,忽作余音袅。
平生黄钟耳,直欲辨分杪。
万事付松风,翛然坐秋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