夙昔幽闺性,冶游持自惑。
旦夕三千里,不复作颜色。
夙昔幽闺性,冶游持自惑。
旦夕三千里,不复作颜色。
这首诗出自明代诗人李攀龙之手,名为《懊侬歌(其三)》。诗中描绘了一位深居闺中的女子,因受到外界诱惑而心生迷惑的情景。诗的开篇“夙昔幽闺性”,点明了女子原本的生活状态——生活在封闭的闺房之中,过着宁静而内敛的日子。接着,“冶游持自惑”一句,揭示了女子在外界诱惑面前内心的动摇与挣扎,她开始对以往的生活产生怀疑和困惑。
“旦夕三千里,不复作颜色”这两句,形象地表达了女子在情感波动中的巨大变化。原本平静的生活突然被打破,仿佛在瞬间跨越了遥远的距离,她的容颜和心境都随之黯淡无光。这不仅是一种外在形象的变化,更深层地反映了她内心世界的动荡不安。
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场景刻画,展现了人性在面对诱惑时的复杂心理状态,以及这种变化对个体生活带来的深远影响。李攀龙以简洁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,成功地捕捉并传达了这一主题,使得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中人物的内心世界。
昆崙月窟西坡陀,太古有雪高嵯峨。
金天爽气几万里,下压雪外之蓬娑。
乾坤何处著清致,只有珠湖明月扬清波。
丁君胸次有如此,相逢索我题雪坡。
我歌不工奈君何,何时一舸夜相过。
阆风玄圃渺倒景,琼林玉树交寒柯。
题诗呼起雪堂老,置酒酌之金叵罗。
然后蹑积石,俯黄河,直骑白凤青冥表,共听瑶池黄竹歌。
看君散此太古雪,下与草木回春和。
昔年馆北方,壁上蝎数个。
体圆尾螫人,肌肤惨如剉。
今年黄州居,黑虫几前堕。
长股类螳螂,双钤恣掀簸。
隶卒走击死,我斥其太过。
卒跪前致辞,敢达使君座。
土人亦称蠍,一齧皮肉破。
朝痛抵暮夜,酷毒难坐卧。
饮食不能飧,更长忍饥饿。
急候鸡一鸣,痛止家人贺。
此物不可留,见之当击挫。
我闻如此语,咨嗟顾宾佐。
谗口更伤人,古人遭速祸。
岷山导江入海长,金山却在江中央。
下有地轴连扶桑,上有鸟道通九阳。
白波绕之如雪霜,杳然浮空或低昂。
但见危楼峻阁造牛斗,一似蓬莱之锵锵。
撞金伐革殷朝夕,丹蕤翠葩相焜煌。
岩崖洞谷蛟龙堂,斑鳞锦纹颏颔张,隐嶙窈窕变暄凉。
虎蹄豹迹万古不可到,海若夜出烟霞香。
摩尼之珠明月光,目连持来自西方。
谓能驱遣毒沴消灾殃,转恶为善回妖祥。
嗟我欲往不能翔。
画中忽见心飞扬,涉水有鼍野有狼。
武陵桃花今渺茫,浩歌一曲增慨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