种得芭蕉将听雨,夏来缺雨半枯焦。
棼丝滴叶声虽减,也自清泠伴此宵。
种得芭蕉将听雨,夏来缺雨半枯焦。
棼丝滴叶声虽减,也自清泠伴此宵。
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雨夜的独特感受,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雨中芭蕉的景象与情感。
首句“种得芭蕉将听雨”,以“种得”二字开篇,暗示了诗人对雨夜的期待与准备,仿佛他亲自栽种了芭蕉,只为在雨夜聆听那自然的乐章。接着,“将听雨”则直接点明了主题,预示着一场雨的到来,以及诗人即将享受的听雨之乐。
次句“夏来缺雨半枯焦”,描述了夏季干旱的景象,芭蕉因缺水而半枯焦,这不仅反映了自然界的缺水之苦,也暗喻了诗人内心的焦虑与渴望。这里通过自然景观的变化,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雨水的期盼和对滋润的渴望。
第三句“棼丝滴叶声虽减”,转而描写雨落芭蕉的声音。虽然雨势已减弱,但雨滴落在芭蕉叶上的声音依然清晰可闻。这里的“棼丝”可能是指细密的雨丝,诗人通过声音的变化,进一步渲染了雨夜的氛围,同时也暗示了雨势由强转弱的过程。
最后一句“也自清泠伴此宵”,总结了整幅画面,强调了雨声与夜晚的和谐共存。尽管雨势渐小,但它仍然为这个夜晚带来了清凉与宁静,成为了陪伴诗人度过长夜的伴侣。这一句既是对自然现象的赞美,也是对诗人内心情感的抒发,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。
整体而言,这首诗通过对雨夜芭蕉的细腻描绘,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,语言简洁而富有意境,情感真挚而深沉。
江风萧萧吹古树,关月苍茫海生雾。
北斗渐落明河微,城头乌啼天欲曙。
客子不寐忧无衣,东征三年犹未归。
蟋蟀在户岁将暮,洞庭霜白芙蓉稀。
男儿生当百战死,不执金吾即挟匕。
闭门勿用长夜歌,骐骥终能致千里。
东方龙君降灵女,腾飙曳烟轧腥雨。
扑花扫海神为悲,玉帝封为九河主。
贝宫铜龙刺云滑,彤台斗玉蛟柱八。
琼丝络凤骑紫霞,金帖珑珑水晶袜。
鳌头牵波月簌漉,翠幄银屏沓珠屋。
倒窣天瓢浇火龙,九点齐州一时绿。
挝钟欢饮邀万年,花宫盘盘象青天。
湘妃献乐鼓冰弦,下窥四海销氛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