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山今不掩,军候鸟先知。
大汉嫖姚入,乌孙部曲随。
高旌天外驻,寒角月中吹。
归到长安第,花应再满枝。
关山今不掩,军候鸟先知。
大汉嫖姚入,乌孙部曲随。
高旌天外驻,寒角月中吹。
归到长安第,花应再满枝。
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边塞出征的壮阔景象,通过对自然环境和军事活动的细腻刻画,展现了边疆地区的荒凉与战争的氛围。开篇“关山今不掩,军候鸟先知”两句,设定了一种紧张的军事情境,关山不再封闭,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战事,而军中的鸟儿似乎已经感知到了这即将到来的变动。
接着,“大汉嫖姚入,乌孙部曲随”两句,则进一步描绘了边塞的战争场面。大汉可能指的是汉族军队,嫖姚则是一种战术或是特定的人群,而乌孙是一个古代民族名称,这里提及他们跟随着大汉的军事行动,展现了一种多民族共同作战的情景。
“高旌天外驻,寒角月中吹”两句,则从视觉和听觉上加深了边塞战争的氛围。高旌指的是高高飘扬的旗帜,这里它们似乎悬挂在遥远的天际,而寒风则是在夜晚,在明亮的月光下吹拂过军营,增添了一份肃杀感。
最后,“归到长安第,花应再满枝”两句,则转换了情境,从边塞战争的情景转向了和平与美好的愿望。诗人表达了希望战士能够安全返回都城长安,而当他们回到故土时,正值春暖花开之季,花朵应该再次繁盛于枝头,这里蕴含了一种对和平生活的向往。
总体而言,这首诗通过其鲜明的意象和生动的情感表现,展现了边塞战争的紧张气氛以及对于和平美好生活的渴望。
长夏暑候浊,云火高巑岏。
岂徒肌骨烦,木卷川流乾。
新居得南斋,楹槛稍虚宽。
森罗对草树,晓暮清阴寒。
汛扫布几簟,气体粗可安。
图书虽非多,亦足备览观。
圣贤述事业,细大无不完。
高出万古表,远穷四海端。
于中苟得趣,自可忘寝餐。
况今有道世,谷禄正可干。
勖哉二三子,及时张羽翰。
力学致显位,拖玉簪华冠。
毋为玩博弈,趣取一笑欢。
壮年不再来,急景如流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