怪石突兀山嵯峨,溅溅流沫车轮过。
但觉风声四山下,那知脚底龙腾梭。
石窦坱开水鸣潏,土人云是龙所辟。
龙能致水信有之,谓龙开山恐未必。
连峰不碍水归东,乾坤特与一窃通。
鬼斧神工都不用,龙来恰好作潭洞。
君不见瞿唐峡口剑门关,倚天峭壁青巉巉,是龙非龙谁镌劖。
怪石突兀山嵯峨,溅溅流沫车轮过。
但觉风声四山下,那知脚底龙腾梭。
石窦坱开水鸣潏,土人云是龙所辟。
龙能致水信有之,谓龙开山恐未必。
连峰不碍水归东,乾坤特与一窃通。
鬼斧神工都不用,龙来恰好作潭洞。
君不见瞿唐峡口剑门关,倚天峭壁青巉巉,是龙非龙谁镌劖。
这首清代诗人李化楠的《龙洞背》描绘了一幅山水奇景的画面。首句“怪石突兀山嵯峨”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山势的险峻和怪石的奇特,展现出大自然的雄浑力量。接着,“溅溅流沫车轮过”描绘了水流湍急,车辆驶过时溅起的水花,增添了动态感。
“但觉风声四山下,那知脚底龙腾梭”两句通过听觉和视觉的对比,强调了山中环境的幽深和神秘,仿佛龙在山间穿梭。接下来,“石窦坱开水鸣潏”描述了石缝中泉水涌出,发出潺潺水声,增加了诗意的层次。
诗人借当地人的传说,提出“龙所辟”和“龙开山”的概念,暗示了龙的神话色彩,同时也质疑这些传说的真实性。他进一步指出,山川的自然之美并不需要人力雕琢,而是天地造化之功。“连峰不碍水归东,乾坤特与一窃通”形象地表达了水流的自由流动和天地间的通透。
最后,诗人以瞿唐峡口和剑门关的峭壁为例,再次强调自然景观的鬼斧神工,而无需人为雕刻,龙的存在似乎只是为了增添这一潭洞的神奇魅力。整首诗语言简练,意境深远,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悟和对神话传说的巧妙运用。
与子交游最年少,羡子襟期可同调。
醉墨能嘘海上云,春笺会拂花间鸟。
壮游海内早知名,每以才华动九卿。
丹穴殊看凤毛贵,方诸远在冰壶清。
伊予十年归未得,贫贱由来爱宾客。
虽乏床头沽酒钱,未尝一日无颜色。
西镛城下醉相逢,南国新秋意万重。
石竹山前沧海月,紫云洞口夕阳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