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来锡影白云孤,一叶原同七叶符。
执着分南自分北,圆通非有亦非无。
登坛共笑依双树,护法休教守一株。
佛本在心何用佞,无禅可悦自欢娱。
南来锡影白云孤,一叶原同七叶符。
执着分南自分北,圆通非有亦非无。
登坛共笑依双树,护法休教守一株。
佛本在心何用佞,无禅可悦自欢娱。
这首诗深蕴哲理,以自然景象为喻,探讨了佛法与内心的关联。首句“南来锡影白云孤”描绘了锡杖映照下的白云,孤独而静谧,象征着修行者的孤独与坚定。接着,“一叶原同七叶符”通过对比一叶与七叶,暗示了佛法的普遍性和内在一致性。
“执着分南自分北,圆通非有亦非无”两句,揭示了佛法的圆融无碍,无论南北,皆应遵循佛法的真理,而非拘泥于形式或地域。这反映了佛教中“法无定法”的思想,即佛法的本质在于其普遍适用性,而非特定的外在形式。
“登坛共笑依双树,护法休教守一株”则进一步阐述了佛法的实践与传承。登坛象征着佛法的传授与实践,双树代表了佛教中的两棵圣树——菩提树和无忧树,强调了佛法的双轨传承。同时,也提醒人们不应固守一株,而应灵活运用佛法,适应不同的环境与情境。
最后,“佛本在心何用佞,无禅可悦自欢娱”表达了佛法的根本在于内心的觉悟,而非外在的谄媚或追求禅定的愉悦。真正的修行在于内心的成长与智慧的开发,而非形式上的追求或外在的满足。
整体而言,这首诗以自然景象为载体,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佛教的核心理念,强调了内心的觉醒与实践的重要性,以及佛法的普遍性和圆融性。
客行忽到湘东驿。
明朝真是潇湘客。
晴碧万重云。
几时逢故人。
江南如塞北。
别后书难得。
先自雁来稀。
那堪春半时。
元日至人日,未有不阴时。
新年叶气,无处人物不熙熙。
万岁声从天下,一札恩随春到,光采动天鸡。
寿域偏寰海,直过雪山西。
忆曾预,宣玉册,捧金卮。
如今万里,魂梦空绕五云飞。
想见大庭宫馆,重起三山楼观,双指赭黄衣。
此会古无有,何止古来稀。
细数十年事,十处过中秋。
今年新梦,忽到黄鹤旧山头。
老子个中不浅,此会天教重见,今古一南楼。
星汉淡无色,玉镜独空浮。
敛秦烟,收楚雾,熨江流。
关河离合,南北依旧照清愁。
想见姮娥冷眼,应笑归来霜鬓,空敝黑貂裘。
酾酒问蟾兔,肯去伴沧洲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