溪光野色浸楼台,一笛遥闻奏落梅。
风送断云归岭去,月和流水过桥来。
溪光野色浸楼台,一笛遥闻奏落梅。
风送断云归岭去,月和流水过桥来。
这首宋朝释普鉴的《五派·法眼》诗,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诗意的山水画卷。诗人以细腻的笔触,将自然界的光影、声音与流动之美巧妙融合,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。
首句“溪光野色浸楼台”,开篇即以“浸”字生动地描绘了溪水与周围景色相互交融的情景,楼台仿佛被自然之光所浸润,营造出一种和谐共生的氛围。接着,“一笛遥闻奏落梅”,远处传来悠扬的笛声,与“落梅”相呼应,不仅增添了画面的听觉元素,也暗示着季节的变化,或许是在冬日里,梅花飘落,笛声悠扬,更添几分凄美与深邃。
“风送断云归岭去”,风吹动着残云,使其缓缓向山岭移动,这一动态的描绘,既展现了自然界的轻盈与自由,也寓意着时间的流逝与变化。最后,“月和流水过桥来”,月光与流水一同穿越桥面,这一景象不仅体现了夜晚的静谧与美好,也象征着心灵的纯净与通透,仿佛引导读者进入一个超脱世俗的境界。
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,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与哲思的世界,让人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,也能感受到诗人对生命、时间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。
维舟日将入,微风动晚凉。
坐久江月白,斜辉照我床。
解衣眠伴月,鸣雁天一方。
是时秋已半,沙边苇渐黄。
夜深寒气至,零露当为霜。
感时悲物换,而我在他乡。
三年居此土,毛发日欲苍。
乘潮递来往,谁念客衣裳。
逢迎本自拙,于世亦何妨。
狂飙起天末,愿言保孤芳。
日月其逝,岁不我留。有酒盈觞,难以解忧。
忧心如焚,迭用悲惧。春花既陨,夏叶空存。
秋飙入林,木叶萧森。寒蝉鸣树,感物悲深。
容华易衰,盛时难再。今我不乐,忽焉改岁。
为乐如何,有酒当歌。人之云远,别日苦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