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心已作不鸣雁,恃气多惭反走鸡。
大道三杯仙落托,随斋一钵佛菩提。
无心已作不鸣雁,恃气多惭反走鸡。
大道三杯仙落托,随斋一钵佛菩提。
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石的作品,名为《扇子诗(其十六)》。诗中融合了对自然景象与禅理的描绘和思考。
“无心已作不鸣雁”,表面上看似是在描述一种无为而治的状态,雁群在天空中飞翔却不发出叫声,暗示了一种超然物外、顺其自然的情怀。然而,“恃气多惭反走鸡”则透露出诗人对世俗纷争的不满与轻蔑。在这里,雁代表高洁之志,而鸡则象征着庸俗与凡尘。
“大道三杯仙落托”,此句中“大道”指的是佛家所说的至高无上的真理,“三杯”可能是比喻达观或悟道的过程,而“仙落托”则意味着将心灵寄托于超脱尘世的境界。
最后一句“随斋一钵佛菩提”,其中“随斋”意指随遇而安,“一钵”象征着出家人以乞食为生的清贫生活,而“佛菩提”则是佛教中追求的觉悟之境。
整首诗通过对比自然界与修行者的生存状态,表达了诗人对于尘世纷扰的超脱和对精神自由的向往。同时,这也反映出诗人内心对于达到禅理境界的追求和向往。在这里,诗人的笔触既轻松自然,又蕴含深邃的哲理。
春风昨夜起,吹荡沧江水。
幽人渺何处,乃在玉山里。
玉山秀色何崔嵬,沧江之水长萦回。
萦回不尽绕山去,但见满谷桃花开。
草肥青野鹿呦呦,花下残棋暮不收。
邻家野老长携酒,溪上渔郎或舣舟。
幽人读书忘世虑,结屋山中最佳处。
世上红尘空白头,携书我亦山中去。
城上乌,群相呼。
群相呼,护其雏。
公侯干城民父母,官军见贼莫遁逃。
城中之民势亦孤,安得千金觅壮夫。
城上乌,乌有翮。
东西引雏飞格格,胡为群来尽红帕。
驱民登城要相杀,乌啼城头头亦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