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京路悄然,欹石漱流泉。
远寺寒云外,扬帆暑雨前。
雁行回晓岫,蜃色上湖田。
更想清吟处,多同隐者眠。
南京路悄然,欹石漱流泉。
远寺寒云外,扬帆暑雨前。
雁行回晓岫,蜃色上湖田。
更想清吟处,多同隐者眠。
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离别时的意象画面,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,表达了送别时的愁绪和隐逸之情。首句“南京路悄然”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淡远的情境,"欹石漱流泉"则让人联想到古人常说的“清泉石上流”,形象地描绘出了清澈的泉水在石上缓缓流过的景致。
接着,“远寺寒云外”和“扬帆暑雨前”两句,通过对远处寺庙与即将到来的雨势的描述,展现了诗人对于行者未来旅途的担忧。远方的寺庙被笼罩在寒冷的云雾之中,而行者则要面对即将到来的暑热和雨水,这些都是离别时难以言说的忧虑。
“雁行回晓岫”中的“雁行”指的是雁鸟飞行的痕迹,通常象征着高远与孤独。"蜃色上湖田"则描绘了湖畔田野在晨曦中的宁静美景,蜃(音同“衫”,意为衣物)色可能是指早晨微弱的光线给田野带来的柔和颜色。
最后两句“更想清吟处,多同隐者眠”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环境的向往,以及想要与隐居之士共同沉醉于大自然的愿望。这里的“清吟”可能指的是在清幽静谧的地方吟诵诗歌,而“隐者”则是那些选择远离尘世,隐居山林的人们。诗人希望自己的灵魂能与这些隐逸之士一同安息。
整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,展现了诗人对于送别时的复杂情感,以及对自然美景和隐逸生活的深切向往。
昔游江户三十馀,芝荃二公深器余。
甲午一战曲在我,捲旗跋浪归舟俱。
年将七十忽重至,堂堂九原不可呼。
郎君持节正壮岁,重我视昔情尤殊。
翠松红叶照白发,残年残世同欷歔。
斗枢霞意语何巧,文采焜耀惊东隅。
高才名门贵风节,以义相厉吾岂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