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处霜钟动,萧条觉夜分。
虚堂诸妄息,万籁此中闻。
山湿鸦翻树,窗明月破云。
馀生了无着,物外忆人群。
何处霜钟动,萧条觉夜分。
虚堂诸妄息,万籁此中闻。
山湿鸦翻树,窗明月破云。
馀生了无着,物外忆人群。
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夜静听寺庙钟声的画面,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,展现了夜晚的宁静与内心的沉思。首句“何处霜钟动”以霜钟作为引子,暗示时间已至深夜,营造出一种肃穆而清冷的氛围。接着,“萧条觉夜分”一句,通过“萧条”二字,不仅描绘了环境的空旷寂寥,也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感慨。
“虚堂诸妄息,万籁此中闻”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寂静之感。在空荡荡的厅堂里,一切杂念都已平息,只有自然界的声音在此刻清晰可闻,仿佛整个世界都沉浸在一片宁静之中。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,将外界的万籁与内心的平静相对比,突出了内心的纯净与对外界喧嚣的超脱。
接下来的“山湿鸦翻树,窗明月破云”两句,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,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静谧与美丽。山林间雨水的湿润,乌鸦在树枝上翻飞,窗前明月透过云层,这些景象既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,又映射出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与赞叹。
最后,“馀生了无着,物外忆人群”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以及对社会群体的怀念。在经历了深思之后,诗人意识到自己的余生或许已经没有明确的目标或归属,但内心深处仍渴望与人群相联,体现了人与社会、自然之间的复杂情感联系。
整体而言,这首诗通过对深夜钟声的感知,以及周围环境的细腻描绘,展现了诗人对宁静、自然与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,语言简洁而富有意境,情感真挚而深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