落日下咸池,停舟山之足。
缘岸百种花,夹水数间屋。
髣髴见远村,缤纷美桑竹。
黄口杂子女,垂髫路相属。
阡陌自交通,世道无往复。
落日下咸池,停舟山之足。
缘岸百种花,夹水数间屋。
髣髴见远村,缤纷美桑竹。
黄口杂子女,垂髫路相属。
阡陌自交通,世道无往复。
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乡村生活画卷。诗人以细腻的笔触,将夕阳西下、山川静默的自然景象与村落中的人情味交织在一起,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、充满田园诗意的氛围。
首句“落日下咸池,停舟山之足”以“咸池”借指太阳落下的地方,形象地描绘了夕阳西沉的景象,而“停舟山之足”则赋予山以动态感,仿佛山在迎接落日的到来,营造出一种和谐共生的自然之美。
接着,“缘岸百种花,夹水数间屋”两句,通过“百种花”与“数间屋”的对比,展现了自然与人类居住环境的和谐共存。花朵的繁多与房屋的稀疏形成鲜明对比,既体现了自然界的丰富多样,也暗示了人与自然之间微妙的平衡关系。
“髣髴见远村,缤纷美桑竹”进一步扩展了画面的视野,远处的村庄与色彩斑斓的桑竹林构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风景画。这里的“髣髴”二字,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景色的隐约感知,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空间感。
“黄口杂子女,垂髫路相属”描绘了村落中孩子们的生活场景,他们或嬉戏,或结伴而行,充满了生机与活力。这一场景不仅展现了乡村生活的温馨与和谐,也反映了儿童成长的美好时光。
最后,“阡陌自交通,世道无往复”总结了整个画面的主题,表达了诗人对于乡村社会秩序与人际关系的赞美。阡陌纵横的道路象征着人们之间的交流与联系,而“无往复”的描述,则暗示了这种秩序的稳定与和谐,没有过多的纷扰与变迁。
整体而言,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与乡村生活的细腻描绘,展现了明末清初时期理想化的田园生活图景,表达了诗人对和谐自然与淳朴生活的向往与赞美。
辋川路转红桥下。巷僻多车马。
牙签玉轴富装潢,堆绕一庭书画。
薜萝牵屋,烟花满砌,曲院真潇洒。
宜城细酿杯频把。侍立都闲雅。
行厨雪片斫吴羹,银烛冰盘高驾。
分曹戏采,挥毫觅句,烂醉须今夜。
麦浪千畦皱。缓归来、弓刀千骑,使君前后。
笑问葛疆干底事,醉了襄阳儿酒。
著醒眼、海棠厮句。
偃蹇龙山西北去,把孤城、付与孱翁守。
罗百雉,大于斗。濡须东锁三吴口。
问乔家、小姑夫婿,英灵来否。
落日神鸦衔祭肉,猎猎大风吹垢。
料江左、夷吾须有。
黄石荒荒朱履敝,那素书、一卷长衔袖。
渡旁渡,柳州柳。
弓月犹弯,罗衣未卷,缥缈金茎零露。
灵琐仙踪,罨洗车凉雨。
针楼眼,络角秋河一线垂户。槎客归来休妒。
冰簟银床,看星桥停杼。碧玲珑,候转霓裳步。
散秋花鹊喜灵无误。年年长定心期,者悲离欢聚。
人閒恨,泪渍青陵土。支机石,灰劫池非故。
翻赚他,檐角蜘蛛,几网虫愁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