智力区区不为身,欲将何力助强秦。
只应埋没千秋后,更足诗书发冢人。
智力区区不为身,欲将何力助强秦。
只应埋没千秋后,更足诗书发冢人。
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、政治家王安石的作品。从诗中可以看出,作者表达了对个人智力和才能局限性的一种自嘲,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历史使命感和超脱世俗的思考。
“智力区区不为身”,这里的“智力”指的是个人的才华或能力,“区区”则表示这些能力有限,不足以改变个人命运。王安石通过这句话,表达了对自己力量的自谦和局限性的认识。
“欲将何力助强秦”,作者借用历史上的强大国家——秦朝来比喻自己的无力感。即便是想要帮助像秦朝这样的强国,也不知道应该运用什么样的力量。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个人能力的有限性,面对宏大的历史和强权时个人的渺小无力。
“只应埋没千秋后”,这里的“只应”意味着作者认为自己最终的归宿是被时间所湮没。王安石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的态度,认为个人终将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。
“更足诗书发冢人”,这句话则透露出一种对文化传承和文学价值的坚信。尽管个人的力量有限,但通过诗歌和书籍,这些精神财富能够唤醒后世的人们,给予他们启示和灵感。在这里,“冢”是古代墓葬之处,王安石暗指即使到了墓地,也能通过文化遗产影响未来。
总体来看,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的个人情感,还反映出对历史、命运和个人的深刻思考,以及对知识和文学永恒价值的坚定信念。
南望皋兰山,北枕大河流。
山势相蜿蜒,河流去不休。
华夷界南北,关陜扼襟喉。
中有唐帽山,高垄郁松楸。
灵气钟之人,元老克壮犹。
边事久经略,樽俎运深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