萧萧匹马扣山扉,不用开言我自知。
空见雨花堆满迹,一瓢寒雪共支饥。
萧萧匹马扣山扉,不用开言我自知。
空见雨花堆满迹,一瓢寒雪共支饥。
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释函可独自一人骑着马,敲响了深山中寺庙的门扉。诗人并未与来访者碧师交谈,而是通过一系列细腻的描写,展现了两人之间微妙而深刻的情感交流。
“萧萧匹马扣山扉”,首句以“萧萧”形容马蹄声的清脆,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孤独的氛围。接着,“匹马”点明了诗人独自一人,而“扣山扉”则暗示了他所处环境的幽静与远离尘嚣。这一句不仅勾勒出了画面,也预示了接下来将展开的一段不寻常的会面。
“不用开言我自知”,这句诗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来访者的理解与接纳。在未见其人之前,诗人便已感知到对方的存在,这种心灵上的默契与感应,超越了言语的交流,体现了深厚的情感联系和精神上的契合。
“空见雨花堆满迹”,这里的“雨花”可能象征着某种美好或纯净的事物,而“堆满迹”则暗示了来访者留下的痕迹,或是两人共同经历过的美好瞬间。这一句通过形象的比喻,展现了两人之间虽未直接对话,却能通过彼此的存在和行为产生共鸣的状态。
“一瓢寒雪共支饥”,最后一句以“一瓢寒雪”为喻,生动地描绘了两人共同面对困境时的情景。这里的“寒雪”既指自然界的寒冷,也暗喻生活的艰难。通过分享“一瓢”食物,诗人与来访者共同抵御了物质上的匮乏,更深层次地体现了他们之间情感的温暖和支持。
整体而言,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,展现了僧人释函可与来访者碧师之间超越言语的情感交流,以及在困境中相互扶持的精神境界。诗中的每一句都充满了深意,不仅描绘了人物的外在行动,更揭示了他们内心世界的丰富与和谐。
今日稍清适,独出城西村。
感时经丧乱,风物异郊原。
林摧见平陆,寺破留颓垣。
高亭化莽墟,华屋成蔬园。
徘徊在中路,偶听农老言。
新苗未入土,苗草日已蕃。
丁男赴徵调,期令集辕门。
况乃乏牛力,辛苦难具论。
我闻增惨怆,无策拯元元。
身老不能耕,焉敢饫盘飧。
贫家养女才十五,手足如绵独当户。
阿爷前月去行商,小弟伶仃未离母。
筠篮日暮挑菜葵,倩人远籴防朝炊。
簪花枝重黄垂额,汲涧泉深绿照眉。
生时不得嫁时力,却喜夫家惯耕织。
堂前供养老姑存,姑为艰难少颜色。
夜来小弟报平安,见说新年百计宽。
此身岂愿独温饱,父母养我良辛酸。
马珑珑,车碌碌,古道茫茫沙扑扑。
帽翻翻,袖速速,丁丁零零西番经,轧轧刺刺塞外曲。
西番经,无人听,忽闻马上琵琶声,乌纱鬒发双娉婷。
控以黄金勒,坐以紫文茵。
有时唤驴儿,玉色微生嗔。
东风日暮邯郸尘,去去共踏长安春。
往来只在都门下,可笑相逢不识君。
犹记金陵观稼游,翠霄深处想琼楼。
纵横未草三千字,缥缈如瞻十二旒。
祇尔丹心驰魏阙,依然白发老沧洲。
翠华不复南巡幸,岁岁空来鸿雁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