习隐渐成癖,苔光绿映扉。
避名常好好,绝俗任非非。
日落长镵柄,天寒白苧衣。
南鹏五月息,戢翼笑群飞。
习隐渐成癖,苔光绿映扉。
避名常好好,绝俗任非非。
日落长镵柄,天寒白苧衣。
南鹏五月息,戢翼笑群飞。
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的生活状态与心境,充满了淡泊名利、超然物外的哲学意味。
首句“习隐渐成癖”,点明了主人公对隐居生活的喜爱已成习惯,仿佛对这种生活已经产生了某种痴迷。接着,“苔光绿映扉”一句,以绿苔映照门扉的景象,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氛围,暗示了隐士所处环境的自然与和谐。
“避名常好好,绝俗任非非。”这两句进一步揭示了隐士的生活态度——避开世俗的名利追逐,保持内心的平和与纯净;在远离尘世的生活中,随心所欲,不受世俗是非的束缚。这种超脱世俗、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方式,体现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。
“日落长镵柄,天寒白苧衣。”描述了隐士日常生活的场景:日落时分,手持长镵(一种农具),在寒冷的天气里穿着白苧(一种粗布)制成的衣服劳作。这一画面既展现了隐士简朴的生活方式,也暗示了他与自然的亲密关系,以及对劳动的尊重。
最后,“南鹏五月息,戢翼笑群飞。”以南鹏(传说中的大鹏鸟)五月停止飞翔,敛翅而笑群鸟的比喻,表达了隐士对自由与平静生活的向往。相比于群鸟的忙碌与追逐,南鹏选择在五月这个时节暂时停下飞行,享受宁静与安逸,这象征着隐士对超脱世俗、追求心灵自由的渴望。
整体而言,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,展现了隐士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,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、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态度,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感染力。
战骨缟如雪,月色惨中秋。
照我三千白发,都是乱离愁。
犹喜淞江西畔,张绪门前杨柳,堪系钓鱼舟。
有酒适清兴,何用上南楼。
*金甲,驰铁马,任封侯。
青鞋布袜,且将吾道付沧洲。
老桂吹香未了,明月明年重看,此曲为谁讴。
长揖二三子,烦为觅菟裘。
去年今日访庞公。
也匆匆。
去城中。
回首青山,带雨汗颜同。
茅屋破来风转急,愁杀我,浣花翁。
今年一笑喜相逢。
海榴红。
照帘栊。
休把闲愁,牵系废歌钟。
请看灰飞千里草,金满坞,总成空。
脱屐红尘,移家碧山,娑罗树边。
有两儿冠带,眼前腾踏,诸孙文采,膝下联翩。
石几焚香,冰瓯涤笔,重注羲经得异传。
余无事,但观云默坐,听雨高眠。
龟巢幸与相连。
饮湖水清如饮菊泉。
问绛人甲子,今逾四百,皇家钟乳,何用三千。
银艾忘情,玉枝无憾,一味清闲足引年。
升平也,看天恩赐帛,雪发垂肩。
青白阮生眼,皮里有阳秋。
谁信近来怀抱,汩汩泥穷愁。
昨夜僧房听雨,如在潇湘夜泊,倚枕卧孤舟。
无复少年日,解佩醉秦楼。
更休说,烂羊尉,烂羊侯。
三山湖上,如今田舍住东洲。
*洞十年金革,蓬勃一襟尘土,白雪向谁讴。
濯足傍云水,披我老羊裘。